读经何为?不如学诗(第4/4页)

后世的诗,也与《诗经》的精神血脉相通。在历代的诗中,唐宋诗又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它们既是汉魏古诗的总结,又是璀璨的近代诗最重要的取法对象。在中国诗史中,唐宋诗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后人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时必不可绕过的内容。

然而,我们今时看到的实情,不仅仅是诗教缺失,后进学得干枯,就是那些振臂高呼复兴传统文化的人,自身往往连基本的诗文写作都不过关。如果他们会内省,应以此为耻,因为古贤并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并不是说会写诗文就有多了不起,而是说如此基础的东西都未能掌握,如何倡导传统文化呢?

学习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在读书方面,黄庭坚有这样一个说法:“大率学者喜博,而常病不精。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则释卷而茫然。”

朱子很喜欢这个说法,认为“有补于学者”。黄庭坚这番话有两个意思,一是读书要守约,不可泛滥;二是阅读时要多涵泳,于自己的生命有切实体验,方为有得,而不是一味追求多闻、多得。

这种读书精神,在今天似乎很难通行了。因为黄庭坚所提倡的,乃是一种真正对自己生命发生作用的学习,这将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甚至很长一段时间后都可能不会让人感知到效果,这无疑与今人求快、求果的追求相违背。

一位在某国学教育机构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的业务对象以少年儿童为主,开有诗词写作、《论语》阅读、琴棋书画等课程,其中琴棋书画这些课程最受家长欢迎,而诗词写作、《论语》阅读等课程则乏人问津。

这是一个颇令人伤感的现实。家长是在让孩子追求多闻多得,而忽略了精神的塑造,可谓释本而务枝。这种功利心态,与某些国学教育主持者的欺蒙心理,可谓相得益彰。在目前可见的讨论中,人们只注意到国学教育者的一些弊病,却往往忽略了家长功利心态所造的恶。

重琴棋书画而轻诗词文章,跟追捧儿童读经教育的,都是同一批家长,他们无疑都被急于求售的心态所左右——学琴棋书画见效快,可以让孩子在人前表演;送孩子去背诵经典亦然,也是只要稍微一学,就能够在他人面前收获掌声。

然而真正能够影响生命质量的学习,又岂是学一下琴、背一些书这么简单的事呢?《论语》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拈出“说”字为教,这个字通“悦”,是比“乐”更深一层的感受。在孔门的教育理念里,学习应是一件愉悦的事。这是就大处着眼之说,并不意味着学习是容易之事,因为当你真正进入一种学问之后,将有大量的关节需要打通,这是需要付出艰辛劳动才能做到的。

其他的不说,单就学诗而言,即便你熟读各种选本,对于写诗来说收益也不大。前贤所教的学诗方法并不神秘,往往是建议你选取一两个心仪的诗家,扑入其世界,涵泳其专集,除此之外再博览其他诗家的作品。这是非常切实的意见,也只有这样,学者才能在诗方面真切有得,不容易跟着流俗之见走。

学诗文不易,学孔孟之道乃至其他学问,也一样要付出许多精力,才能真切受益。对于那些鼓吹教育是“不费吹灰之力”之事、只需要带小朋友背诵经籍即可的声音,我们应该想到,天下的便宜事,实在是比我们想象中要少得多的。

我们还看到,只要有人稍微质疑某读经教育的方法,读经主事者就认为这是反对读经、“断人慧命”。这倒是不劳主事者忧心,因为传统文化的典籍俱在,自有俊彦来读。其实翻开历史书就可以看到,数千年的文脉尽管受过各种损伤,然而何尝断绝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