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讲究(第3/4页)

将两人引到屋内,水壶里还没有烧水,林易挠了挠头,从行李箱里拿出两瓶矿泉水,“你们要不先这样对付一下?还没来得及烧水。”

“林研究员客气了,这样就很好。”张处长看着用透明塑料瓶装着的矿泉水,心中感叹,国内塑料产量都不够用,外国人却已经拿他当一次性消耗品了,差距啊。

林易点头,也坐了下来,他当然知道工业部处长这种人物,无事不登三宝殿,不可能只是来看看他的。

“张处长如果有事的话可以直说,如果能帮得上忙的,我会尽力的。”他说完,对着庄城眨了眨眼,示意我可是给你面子。

庄城……

张处长没想到林易这么直接,他看了庄城一眼,轻笑一声,“好,既然这样,我也就不拐弯抹角了。听说林研究员手里有几条化工精加工的生产线?”

林易楞了一下,化工精加工的生产线的话?YBCO生产线?

“您是说YBCO材料生产线?”

“对,用于材料合成与精加工的生产线!”张处显得有几分激动。

“听说,您在寻找海外建厂的厂址?”

“额,是有这么回事。”

“那您觉得华国怎么样?华京?海市也行?或者其他城市,我们都可以配合的!”

林易眉头微微皱了起来,“等等,张处。或许您没了解清楚,YBCO材料生产线与一般材料生产线不同,它有不小的能耗污染,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寻找海外建厂的原因,因为美国为了控制污染,限制了它的产能。”

“换句话说,如果我把选址定在了华国,那华国就要承受不小的能耗污染。欧美国家对超导电缆的很有兴趣,如果一旦出台政策鼓励电缆更换,超导电缆在全球铺开的话,这个体量有多大?它的产能越大污染就越大,它并不是一个好的招商引资对象。”

这也是林易为什么从未想过把生产线放在华国的原因,环境污染,这完全得不偿失嘛。

张处略带感叹地看向林易,“您这么想的?”

“难道不是吗?”

“林研究员,有没有兴趣听我讲一个故事?”

林易奇怪地看了一眼张处长,耸耸肩,“愿闻其详。”

“您是受汽车协会的邀请过来的,我就跟您讲讲华国的汽车工业。”

“华国的汽车工业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发展,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破土动工,那是我们华国第一家自己的汽车厂,那时候我们与前苏联关系好,汽车技术也大都由苏联提供,但即使如此,没有生产线,只能进口加拼凑,汽车是有了,却被人掐住了技术的喉咙。”

“后来,我们与苏联的关系破裂,国内汽车制造业一下子陷入停滞阶段,五十年代后期,所谓的第一辆生产的桥车,完全是工人们东拼西凑,手工敲打制作出来的,一辆轿车大半年,这就是当时的汽车行业现状。”

“再后来,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了,与外国的交流多了。我们迫切希望学到西方的技术。那时候的克莱斯勒要淘汰一条落后的生产线,我们华国整整派人去谈了九次,谈了大半年,没谈妥。因为一条他们当做废弃物的生产线,克莱斯勒要价1800万美金!”

“1800万美金啊!那时候整个国家加起来的外汇有多少?他们完全是抢劫!没办法,我们落后嘛,谈,再谈,没谈成。只好转头跟德国合作,用市场换技术,进口零件国内组装,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就为了那么一点点组装技术,我们不得不用华国庞大的市场去交换。”

“到了九十年代,稍微好一点了,合作进一步深入,我们也有了生产线,汽车国产率也大大提高,但关键零部件还是要进口。汽车协会邀请你们来做什么,不就是希望多找些合作伙伴,用外国人来制约外国人,从而多学点技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