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大国崛起(28)(第4/5页)

虽然因为政府救助及时没有造成太大人员伤亡,但财产损失却是免不了的。

等到大水退去后,看着一块块比夯实了的大路还要结实的田地,再敲开以后看看里头泛白的模样,又看看被大水卷过,只勉强留了个外形的房屋,靠着河岸的村民们看着被淹没的土地眼泪都流了下来。

田里的谷物还在其次,大水一来,最大的损失其实是田地。这些田产本身是灌溉最优区域,他们也按着秦官的指导用了河塘泥肥田,干了好几年,眼看着土地越来越肥沃了,现在被水一泡就全毁了。

长时间的浸泡中,河水会带走土壤的肥力,而且因为水的巨大压力会将本身松软的泥土压得极为紧实,在这种被压过的土地下什么都种不了,必须要重新松土培土。他们这几年的努力全都白费了。

就在众人绝望的时候,一脸复杂的茂老纷纷走到各户人家的家中,待到聚集了所有人之后在官府小吏的监督下打开了粮仓。

因为义仓实际上只存了一次粮,所以其中的粮谷并不多,但是因为粮仓是以县为单位存取,大部分地区的民众都并未受灾,全县的粮食便都分给了沿河受灾民众,倒也够得上。

看起来不太公平?非也,事实上因为义仓的粮食为分级收取,这些沿河的村民因为土地肥沃本身也是捐得比较多的那一等。

只是谁也没能想到,昔日的良田如今一夕被毁,当年自己或是不甘或是满怀怨怼捐出的粮食却成了自己的救命粮。

而被他们以为变着法收税的秦国官员,当真将那些粮食发给了他们。

此后秦国的小吏们还为他们介绍了此后一系列的税务情况,又重新介绍了一遍秦国的应灾处置,听闻居然可以用极为低廉的价格租来牛马、购买种子时,民众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神色。

一老翁摇头感慨:“当真是日久见人心,遇难方识国。”

这句话顺着清风,传到了周边同样受灾的黄河沿岸居民们的耳中,当下令人颇有些不是滋味。

有了这次事件打底,东郡的居民对于秦国政策的接纳度达到了巅峰,此后再有税率调整时更是干劲十足。

秦国的都水监在大水过后沿河调查情况,理论来说东郡所在地地势平坦没有高低落差,更是水道平直没有转弯,即便上游发水,到了东郡黄河水也不应当呈现那般模样,都水监的人认为其中必然有问题。

果然,舟行到上游韩国境内,他们便发现了韩国的蓄水坝坝体有破损和新修的痕迹,真相就很明显了。

东郡的水灾就是因为此前韩国的蓄水坝垮塌,以至于之前被挡下的河水奔腾而下所致,完全是无妄之灾。

水资源在农业国家极其珍贵,因为水展开的战争亦是并不少见,韩国在黄河沿岸蓄水虽然说有些不道德,但也无可指摘。

但问题就在于韩国本身是多河流国家,严格来说他们并不缺少水资源。而且韩国所修建的蓄水坝修建得极为隐蔽,在此前商船来来往往时候都没有被发现过。若非这次秦国是有了疑心一寸寸地去看还发现不了。

那么修建大坝的目的就有些说不清楚了。

比较被认可的原因便是韩王是为了以后水攻做准备。

大水漫溉之下,纵有千军万马也绝无可能挡得住。而韩国要对付的是谁这个问题……只要操作得好,即便是位于他上游的秦国也能被攻破,更不必提其下游的赵、魏两国了。

秦王闻讯大怒,遣使者去韩国令他们必须拆除水坝。韩国当时正是新旧王交替,新上位的韩王安一听这事情是东郡作为□□而东郡的郡太守是韩非立刻就没了好脸色。

他一口否决堤坝是别有目的,认为这只是民生建筑,非但不同意拆坝,还挑衅秦王,当下就被秦军按在地上摩擦了一顿,最后灰溜溜地拆了水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