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战国风云(45)(第2/4页)

不过在场众人的涵养功夫都足够优秀,虽然在心里头恨不得将这个破坏了他们天赐良机之人挠上几下,面子上大家都还是能够露出和善微笑的。

而除了对公子异人外,燕赵两国的使者彼此气氛也颇为微妙。

此二国本是盟国,曾经还相挟攻齐。

然而此前不久,燕王观赵国于长平之战后国力空虚想要占便宜,便派大军进赵鄗、代两地,赵军派廉颇、乐乘为将直攻入燕都城下,燕王不得已只能投降并且割五城相赔,遣太子丹入赵为质,赵国方才退兵。

有了这一场战事,二使者之间的气氛便多了几分尴尬在,当然主要尴尬的是燕国。燕国使正是将渠,他此前在燕国派兵想要攻打赵国之时竭力劝阻,然未被燕王采纳。战后为了表示友好,燕王便任用其为相,但尽管如此站在赵国使者平原君面前也难免气短。

但好在平原君只是冷哼一声,并未当面发作的意思,显然众人都颇为顾忌此地为秦地,不愿表现出彼此塑料兄弟情给秦人看热闹。

秦王嬴稷年事已高,早在十数年以前他就已经开始修建陵寝,如今寿数尽了也不算仓促。整个悼念仪式都办得有模有样安安稳稳,没闹出什么事情来。这时候大家也不敢闹事,就怕招惹到疯狗状态的秦国。

丧礼由太子安国君负责操办,这并不在众人意料之外。但当看到安国君出现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在心中暗自松了口气。

家天下的时代,主持葬礼的必然是下一任的继承人,现在既然由安国君来主持葬礼,那就说明他的族长之位就已经稳了。

他们在之前其实还真的挺怕秦国出了哪匹黑马继承了王位的,毕竟对于他们而言,一个平庸无能的秦王比起一个充满野心的秦王要好应付太多。

但如今真的看到安国君站在高台之上,他们心里头又有些不是滋味。

安国君平庸,他能够安然站在台上必然是秦王嬴稷为儿子铺好了所有的路扫清了所有的障碍,他方才能安稳继承。

这无疑又证明了嬴稷的老谋深算。

六国的有心之人在列位之时便扫过了文武百官,想要辨认出秦国如今的政治动态,并且试图从其中读取那么一些秦国内部生出动_乱来的苗头,然而看起来什么都没有。

秦国臣子领头的两人还是白起和范雎。看上去这二人态度还颇为亲密,将相相合……真是最难搞的情况了。

嬴稷选择落葬的地点是咸阳东侧的芷阳,在骊山西麓的高地。

赢家人的太庙本是在雍城,俗话说先秦讲究墓庙不两立,而庙的地位要高于墓,古不祭墓便是由此而来。

既然赢家的庙在雍城,那么如果嬴稷葬在咸阳,岂不是难以吃到香火祭祀?但无奈,葬地首遵死者的心愿,嬴稷既然选择了咸阳,那么大家也只能尊重这一点。

对此,众人也不是没有猜测的。

雍城的位置是极西之地,那儿是秦国最早的落脚点,而在献公年代,献公就将陵墓的位置选择在了咸阳弟圉,较之于雍城位置东进了许多,而此时秦国还未迁都咸阳。

自此以后,他的儿子孝公、孙子惠文王、曾孙子悼武王都选择了在新国都附近安葬,仿佛这就代表着老秦王们如同接力棒一般步步东进一样。

秦王秋日崩,入葬这一日便选择了冬至。秋收冬藏,冬日四季的规律中便是肃杀也是安葬的季节,也是卜卦而出最适合的时间。

这一日,自咸阳原到芷阳被白色所覆盖。

白茫茫的雪地里,咸阳人自发穿上孝服在路边设祭为他们的王送上最后一程。送葬的队伍安安静静,街道边却是连续传来奏乐之声,是老秦人拿着他们的乐器犹如接力一般呜呜咽咽奏响的一曲葬曲。

而出城后,六国使者惊愕地发现,自咸阳城一路前进,路边均是有秦人自发祭祀恭送,稀稀拉拉的队伍一看便知并非是官方组织,而是私人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