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战国风云(39)(第3/5页)

但也正因为如此,吕不韦才更要小心谨慎。

在这些年吕不韦尽量避免在异人面前提起赵国那些年,即便那可以说是他们两人感情最为深刻的两年,当真可以用同甘共苦、荣辱与共来形容。

为何?

因为从吕不韦的角度来看,那是二人感情升华的地方。但是在异人看来,那是他落魄到了人生的底端,甚至于不得不去依靠一个从小国来的卑贱商人,甚至于娶来商人的妾室的低谷。

姑且不论此后二人感情是如何变化,但是那一份耻辱的感觉一直留在异人心中。

异人是个厚道人,他的性格稍显软弱魄力不足,这也是生长在秦王室的公子们的通病。会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任秦王过于强势,一个家庭里面一方强另一方自然弱。当然,其中也有例外,而那份例外现在已经身首异处了。

异人这样的性格自然有他的弱点,但是优点便是在于他的心思细腻柔软,在关键时刻,他的感情会高于理智,而这份心软会给吕不韦挣下一份生机。

没错,吕不韦是做好了最后兔死狗烹的准备才靠近异人献策的。他熟读儒家经典,亦通晓春秋史经,怎会不知有些人可以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纵然他经过再三探查后认为异人是可以共富贵的人,但他亦是极为小心地经营,这其中关键一点就是绝不咄咄逼人。

旁人从他口中绝不会听到一句自己于异人有恩,更不会有一句「若无他吕不韦,异人如何这般」的话语。

他能从一个小小的卫国书生做到富甲一方,甚至可以用资金介入秦国国祚,靠的便是这份小心谨慎以及平和的心态。

若非如此,秦王嬴稷也不会用他。

但现在,如果将庆轲找上门的事情同异人说了,便是在触及异人的雷区,吕不韦必须要考虑到异人的心情。或许短时间内异人不会多想,但难保这件事会在未来有一天被异人解读成他在刻意提醒异人自己有恩于他之事。

但这事也不好久拖,迟则生变。这事吕不韦心中有了打算,他看了眼儿子,见他面上有些担心,便笑道:“虽有些难办,但也不是什么大事,我儿不必担忧。”

“对了,听闻你缭师兄回来了?”

“是!”吕安点点头,笑道,“方才城门口我与师兄见了一面。”

“嗯。”吕不韦沉吟片刻,他指尖点了点桌案。在去年,对于吕家人而言发生了一件大事。

魏王圉在去年卫国国君去朝见他的时候将人囚杀,然后魏王封了自己的女婿,也就是前任魏王弟弟做了新任卫王,此后卫国的一应国事全都由魏王决定。

卫国虽然名存,但已经实亡。

而之后魏王更是颁布下了《户律》和《奔命律》两套律法,内容颇为复杂,但是都有针对商户的条例。

此前吕不韦欲行偷渡异人之事,为了防止牵连家人,吕家人是举家悄然搬迁的,而就在数年前事态平稳后才归去。但现在魏王国策一变,留在卫国的吕家人想来不会好过。

所以吕不韦有将父母和弟弟们迁来秦国的想法。举家搬迁不是小事,吕不韦脱不开身,只有派人去办,但他看了眼才十五岁的儿子又有些犹豫。

儿子最近名声渐大,秦王那边用儿子的名头给风车水车冠名,加上吕家献上肥田之法、改良田之策等等难免引人注意,若有心人调查自是能够知晓这其中有他儿子的手笔。

所以吕不韦有些担心儿子去了魏国半途会被魏王截住。

毕竟吕安所擅长的在外人看起来都是利于农事。农事对于每个国家都是重中之重,魏国自然也不例外。

秦赵一战让所有人都知道了补给线的重要性,而补给线说白了就是军粮。而且这几年秦国的两项水利收效颇大也是人尽皆知,尤其是泾洛之渠改良了那一片的冷田一事更是令人侧目,也让诸王顿生一股子危机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