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战国风云(19)(第4/4页)

这块地区的土壤盐碱化的原因是靠近河道,地下水位高,又是迎风口,土表蒸腾作用剧烈,这里的土壤又是壤质土,表层土被风吹干,土壤毛管将地下水抽上来供给表面,水分被蒸发了,盐分自然就积累起来。

——当然,这些人不知道这些道理,他们只是根据治理的册子上面写的种种特质进行分析,以此判断该如何治理。

其实很简单,地下水位高又是壤质土,附近还有河水可以引灌,只要好好处理排水措施,就是水稻田的最佳用地。

水稻田会保证土壤表面的湿润积水,便是蒸腾效果再激烈,盐分堆积再巨大,一放水一引水就可以轻松解决。

而且水稻本身就是轻微耐碱的植物,毛管运输又是双向的,表层土湿润,毛管就会将水分向地下传输,时间久了反而会将土层下的盐分渐渐冲淡。

这里的人没有想到这一点的原因其实很简单。

此处是黄河以北,平常的农作物均是以粟、菽为主,尤其是这几年秦军频繁作战,当地青壮年被大量抽调。人口短缺之下自然只能种植耐寒、可以糙养的粟了。

水稻这种需要精耕细作频繁伺候的植物自然不在他们的种植名单里头。

当地乡民看着这帮子人候着背弯着腰排成一排将秧苗插入水田中的时候都惊呆了,而等看到了这些稻米居然真的在这片“破田”中长成结果,并且就这块土地的质量来说有了个能够称得上大丰收的结果后更是骚动不已。

吕家人可没有管这些日日在他们田地边上绕来绕去观察的老秦人,他们快马加鞭将这批米粮送去了卫国,吕老太爷收到之后立刻一键转发,送去了儿子那,并且去信将大孙子夸了一通,还很夸张得说这是他吃过的最香的大米。

吕不韦看完信后十分淡定,他悄悄昧下这封写满了老父亲对孙子夸耀之词和对自己百般嫌弃的信件,(吕不韦:儿子还小,被这么夸要是骄傲了就不好啦)却将这些可以说是吕安奋斗结果的大米都让吕安带去了学舍。

送行时候吕不韦表情深沉得对儿子说白米养人,让他记得和师兄弟们还有先生共同分享这份快乐。

而不知情的吕安……

他用这些米做了麦芽糖。

没错,在打滚撒娇讨要柘浆不成之后,吕小安撸起了袖子开始自己动手啦!

……主要动手的还是他师兄,吕小安还没有灶台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