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战国风云(11)(第3/3页)

关于哄儿子睡觉这事,吕不韦非常有自知之明。他讪讪地回到了床榻之上,表示关于儿子的事他一定听媳妇的。

翌日,吕不韦推掉了诸多事务,和媳妇二人齐齐携礼上门替儿子拜师了。在游学之中回到故乡暂且歇息的荀卿听闻夫妇二人的来意后有些意外,在听闻对方的孩子才六岁却是摇头了,哪怕吕不韦说自己会派人照顾孩子也不同意。

“卿才学尚且不足,远不至于可开门收徒的份上。”荀卿对这一双伉俪道,“况在下游学未止,不知何时便要离开,令郎年岁太小,着实不便。”

这个时代的学者很少在年轻时候开门收徒,荀卿亦然,学者们年轻时候学成出山多半都是奔着治国之路去的,只有到最后仕途不顺亦或者思想推销不出去才会寻一地停驻专心研究学问,并且试图寻找能够将自己思想传承下去之人。

荀卿现在还在周游列国试图推销自己的治国理念,自然还没有到停下脚步的时候。最多也就是走到哪儿便开个班教教学生,收个束脩,起教化之德外也算是在当地体会一下民情顺便找找有没有可以切磋的同道之人。

这个只能叫授课,并未经过专门的拜师礼,来去随意,彼此之间有一份情谊在,但缘分清浅。

荀卿本人没有收徒,但是收了几个学生在。

学生学生,便是学习生存之法者,其地位和徒弟是不一样的。

这些人中有想要跟随荀卿学习的是“谋生”的本事者,也有冲着拜他为师的。

前者便不必多言,大家共行一路,然而到底不是志同道合,随时有可能分道扬镳。后者则不然,师生如父子,若是正正经经行过拜师收徒之礼,双方的未来和过去都会被绑在一起,自此荣损与共。

因此先生在收徒之前必定会进行全方位的考量,而一旦收徒,便是倾囊相教。

而显然,这对夫妻瞅准的就是第二者,而荀卿自觉他连自己下一步都不清楚要如何走,怎可轻易收下这才六岁的小儿做学生?小儿体弱,难道还能跟着他一路继续游学?

赵国虽是他祖籍所在,但他也无法确定自己会停留到几时。若是寻常学生也罢,彼此互相切磋琢磨思想,有缘相聚好聚好散。但吕家小郎实在太小,需要的是一个较为稳定的蒙师,他这样的不适合,要是教了一半就把孩子撇下,很容易会把孩子教歪的。

然而孩子的父亲却几乎都不带犹豫地回道:“先生莫要担心,吾儿聪慧,日常生活亦可以自理,且先生若有一日离开赵国,吕某自也当替我儿尽一份弟子敬意。”简单的说就是到时候一定派人跟随,伺候得荀卿舒舒服服的。

以吕家的财富当然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这么直白说出来的人却是少数,荀卿几乎有些哭笑不得了。但他最后还是拗不过疯狂推销的吕不韦,终是答应见吕安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