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战国风云(4)(第2/3页)

教授五岁小孩背书,这些人都没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时代不同,古之人念书,第一步均是诵书,和现代人的朗读不同,他们的诵书就是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将之背诵下来,等背下来之后再由先生就其中几点稍做点化。秦汉时代的读书人念书时候大部分还是遵循道家的教授习惯,一般不会字字句句地进行讲解。

简单的说,就是先背出来,然后自己理解,点化你两句,懂就懂,不懂?不懂你就不适合学咱们这个,您还是学别的去吧。

那去学什么呢?很简单,学儒家。

儒家教授时候讲究有教无类,对于生源不限,理论来说想学的都接受,尤其注重教育中下层民众,因而从教授的方式来说便是要逐字逐句进行讲解,一言一语教到你能够听懂为止,不管你有没有基础有多少基础,哪怕你是几岁的小童都能给你讲明白,能学会多少明悟多少暂且不论,但是听懂是肯定能听懂的。

因此儒家在诸子百家里头是一种名为奇葩的存在,但就算是奇葩也是要背书的。

而且这也是时代造就的一种学习习惯。

此时使用的书籍载体是竹卷,一册竹卷能够记载的文字也不过百十个字,而且非常沉重和昂贵,能够有钱买书的没有多少,能够有藏书的那更是无价之宝。譬如按照吕家的藏书量,如果愿意将之出售的话,那么当时吕家遇到的问题不需要吕不韦入商也能很快解决此前的经济危机。

但于此时的人们而言,书就等于知识和未来。所以吕家众人最后经过商讨,最后还是在吕不韦的坚持下,选择牺牲吕不韦的仕途换来吕家的未来,而保留下了藏书。

这些书就是吕家起复的底气所在,是无价的财富。

那么曾经富有过的吕家尚且如此,寻常贫穷人家呢?他们可能积蓄一年半年才能买上一两册,那要怎么办?很简单,人的潜力无穷,当真的被逼到绝境,在极端情况下几乎人人都能有过目难忘的本事,这种本事就是从小开始培养的。

不说秦汉这类以竹简为载体的时代,就算是到了唐宋,还有一种雅窃叫做窃书呢,指的就是在别人家做客的时候通过看别人的藏书再将之默写下来并且塞进自家的书架里头。

而等到后来,知识的载体相对容易获取的时候,这种迫切感自然也少了许多,所以纵览史书,中古时代似乎遍地天才,个个都是过目不忘或者过目难忘。

不过快到吕安这个程度的也是少数。吕不韦留意了一下,吕安的学习进度基本是在夫人读两遍左右就能将之背下,稍复杂一些的,约莫三遍也能背下了。

虽然这样的学习方法对于小孩了解学识没什么用,但是可以帮他认字啊。吕安对于文字有着天然的敏锐度,只要将几个字对上,很快就能融会贯通。不过因为有个天授的名头在,吕不韦也没太过于吃惊。

毕竟自己儿子可是优秀到被老天叫上去教授知识的人啊!上天会选择了自己儿子肯定也是因为他儿砸就是这么优秀的!

逻辑满分,一点问题都没有。

于是,吕不韦很快也加入到了对儿子的填鸭式教育当中,儿子的天资也很快让他又惊又喜,充满了为人师为人父的骄傲感。可惜这样的父慈子孝没能持续多久,几日后,吕不韦忽然发现儿子不理他了,平日里头看到他全都换成了屁屁相对的姿势。

这是怎的了?

被儿子突然冷暴力而一头雾水的吕不韦去问妻子,妻子亦是不明白,夫妻二人来来回回扒拉半天才算摸准了一个可能——因为吕不韦的妾室。

没错,吕不韦在外游走近五年,自然也是纳了妾的。这事在夫妻双方看起来都没什么大不了的。

在周王室尚未灭亡,还是以礼乐治国的时代之中,妻妾、嫡庶之间的鸿沟是绝对无法逾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