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帝国裂变(47)(第3/7页)

留在原地的食草动物们不得不一遍遍得拨开土层挖掘下头的青绿,自然破坏了其根系,后来长出来的草都是之前没有发芽的草籽或者是侥幸没有被伤到根系的牧草所出。然而当羊群将其连叶带根吃下去后,这块土地已经没有能力再养育第三波牧草了。

匈奴人又没有种植牧草的习惯,他们习惯性得变换地方,而等绕了一圈回来后惊讶得发现,原先的草场居然没有长出新草。

这样的情况发生多了,为了获得草料,部落之间自然会发生冲突,而这种冲突一次两次尚且可以调理,次数多了又打出真火,或者在有心人士的挑动之下冲突久久不断。

为了躲避战火,有越来越多的小部落举族南下,他们一开始倒是没想着归顺大汉,只不过靠近汉长城这一块的草原之前没人放牧,草甸情况要好上不少,然而距离近了他们自然忍不住要探头张望,加上他们通常都要通过军市售卖牲畜给守城的汉军,交往多了,一来二去的便心动了。

从零散以家庭为主的胡人,到后来小部落,再到中型部落,离开草原的胡人越来越多,此举自然也彰显了草原上的动荡,以及匈奴王庭的无能。

大汉这边的人员调动也变得频繁,尤其是边关州郡之间将领的调动,其中的态势总带着有一种不安感,让人觉得开战在即。有心人士多方打听,最后得知上头的消息是将领日常换防罢了。

……骗鬼呢?

大汉哪来的换防这个日常?

边军太守兼任当地最高军事指挥,边军非常容易会刻上将领的性格特点还有个人习惯,而且哪怕是同样的军阵,在实际操作上也会根据将领的个人喜好调整,这种阵势的变换绝非一日而日之功,需要长期的训练,经常换将对于兵士们来说也很难去适应。

如果在彼此的摩擦期匈奴忽然进攻,这不是在拿边关开玩笑嘛?

当下有人上书景帝要求他停止这样的举动。景帝从善如流,当即停止了各种动作,没再动弹。而就在不知不觉中,大汉的北部和西部防线被构筑成了轻重防御互相交错的体系,更为险峻的关防重点屯兵,而更擅长防御的关隘则重点屯粮,若有意外则彼此相助。

这样的操作模式之下,每个关隘都有至少两个关隘作为协助,也要注意左右两侧关隘的情况。这种操作模式对于信息和物资的传递要求非常严格,因此这一年的时间内,边关频发役开山铺路,使用的全都是三合土为底,上铺水泥的结实路面,而有些坡度较平缓的地区则是在地面上铺设了轨道。

中山国的陶瓷轨道经过了事实的检验,其造价便宜,运输平稳,对于路面要求低,也足够耐压,除了不耐重击容易破碎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缺点。它不会生锈,因为毁坏了无法再利用偷盗价值也不大,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正因为它容易破碎,在关键时候将这条通道破坏也非常方便,而且轨道所在的区域不需要大量劳动力进入,非常的隐蔽。

任何材料放到了军需、战争层面,所需要具备的优劣都将被另算。而且这样的轨道运输其实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在坡面上发挥最为优异。

诚然,在想到“坡面”、“轨道”这两个关键词时,现代人都会想到过山车一冲而下,那由重力势能带来的加速度可以让人血脉贲张,整个人都兴奋起来。但对于运输使用的轨道车而言,它们最大的敌人也恰恰是这种重力势能。陶瓷轨道耐压、耐磨损,但不耐冲撞,一瞬间集中在某一个点的冲击力对于瓷器来说是致命的。

所以在建造的时候匠人们放弃了使用畜力来拉动的方式,完全改为了由若干个绞盘和滑轮组组成的人力,上拉时候倒是无妨,下放时候全程由人力控制。自搭设至今,除了意外事故造成的道路断裂,看似非常脆弱精美的轨道表现出了其非同一般的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