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帝国裂变(44)(第4/7页)

虽然现在这个季节就北上也意味着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蓄积牧草,今年的冬天一定会比往年更加艰难一些,但是沿途迁移时匈奴民众就已经在讨论要怎么熬过这个冬天了。

匈奴本部在之前得到了左右两部的“歉礼”,这笔意料之外的收入足够他们冬天什么都不做也能养活整个部落了。单就结果而言也算是不错,他们的心情总体来说还算轻松,尤其在看到北部的旱灾和蝗灾情况都不严重的时候,更是对大巫的敬佩与日俱增。

一边夸奖大巫的判定准确的同时,他们一边在嘲笑大汉。

原因很简单,蝗虫是一种趋暖的动物,所以无论它们在哪里出生,最终他们都会向暖和的地方迁移,尤其在草原上的温度已经开始渐渐降低的情况下。

而草原的南边自然就是大汉。

在心中还在记挂着大汉这几年筑起的高墙的匈奴人肆无忌惮地笑侃道:“汉人就喜欢造墙造墙,可他们的墙有什么用?能挡住蝗虫吗?”

城墙能挡住蝗虫吗?当然不能。

但是,有别的能挡住蝗虫啊。

渔阳郡的城墙之上,兵士们已经等候蝗虫大军多时。在见到嚣张飞来的蝗虫大军他们丝毫不敢懈怠,当即快速点燃了放置在长城边线的易燃物。这种以被撒水的木炭为主要原料,并且加入硫磺的可燃物立刻释放了大量烟雾。

严格来说,蝗虫并不怕烟,但是烟尘可以降低它们的飞行速度,而且几乎所有的昆虫不喜欢硫磺的味道。这一道开胃大餐是大汉送给蝗虫大军的见面礼。

点完火之后,这些兵士们立刻穿上了甲胄,脑袋一个个都套上编织密实的竹筐,手上还扛着一个竹筐然后就开始挥舞着捞蝗虫,看着数量差不多就把这些虫子往火堆上一丢,被颠得晕晕乎乎的蝗虫很快就成为了这股子烟尘的一部分。

这样做看似蠢笨,但他们作为第一道防线,长城又是地势较高处,蝗虫们在此处集体抬升,队伍较为密集,收获还真不算小。

在他们之后是动物联军,早有准备的边郡将士们放出了之前被关在笼子里头的家禽,有些人家就连猪都给放出来了。本来非常不满的家禽们豆豆眼一对上铺天盖地的蝗虫大军们立刻就高兴坏了,纷纷扑棱着翅膀前去狩猎。

而平时看着蠢笨的猪在此时也非常灵活,几乎可以做到一口一个,吃得飞快。蝗虫有翅膀行动灵活没错,但是它们数量多啊,根本不需要看清楚,只要张开嘴等在那儿都能有虫子飞扑过来。

在尚未被驯养之前,猪也是一种生活在生态链顶端的动物,狩猎的本能是藏在它们的基因里面的,即便如今被驯养了千余年也一样。

只在最初的适应之后,这些笨重的本土黑猪就开始在田野间四处蹦跶,开心得加餐了。

在那之后还有第三道、第四道防线,一路从边郡城市到后面的一线、二线城市均都有类似的防御捕捉准备,从长城燃烧起了“狼烟”开始,每一处的太守、藩王、县令等都做好了迎战蝗灾的准备。

这不是他们一个个心理素质过关,而是从去年开始大汉就已经进行了若干次这样的拦截举动,大家都已经驾轻就熟了。

草原上植被葱茏,出现蝗灾次数确实不多,所以可以谅解他们面对这一天灾时候完全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但是对于大汉国的人民们来说,蝗灾可真是太熟悉了,基本上每隔七八年就会出现一次,差异仅在于是部分地区出现还是全国普遍性出现而已。

这次的蝗灾从夏安然回到中山国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征兆,因为他这一路走得太顺了,几乎没有遇到下雨之类的狼狈情况。

大汉的大道均是土路,虽然平时被夯实,而且土路吸水性很好,如果遇到下雨时候也不容易积水,人走上去也没问题,但是车上去就不行,吸饱了水的土路结构会悄悄变得松散,如果大力下压的话会立刻破坏其中的支撑结构,破开路面,而下面较为松散的部分暴露在雨水中后会立刻被碾碎,只要雨不停,道路就会从车轴印开始一点点地垮散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