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帝国裂变(26)(第2/6页)

“所以,我以为明辨不难,敢于前去制止、亦是可以克制自己才难。”

“臣以为,还可在加一词。”韩婴以指沾墨,在纸上书写“改过”二字。

“知过非难,改之大难,”韩婴解释道,“臣以为,不当以无过为贤,而应以改过为美”

“既如此,且允臣也加一个。”郅都也用同样的方法在纸上写到“责善”二字。

“改过仅修己,责善则可规劝旁人从善。若人人皆可责善而自改,那便真是再好不过了。”

夏安然看着纸上不同笔迹书写的“改过”、“责善”、“笃行”、“自强”四词,微微一笑,就此拍板。

中山国大学校训定下后没多久,这八个字就被送到了长安城,不过这倒不是夏安然自己交上去的,而是冀州刺史上传。

景帝看着这封写着中山国大张旗鼓在大学门口张贴校训的讯息沉默良久,他亦是熟读诗书,当然知道这几个字的典故所在。他品味良久传人叫来了太子,刘彻到的时候就看到自己父王正挥毫泼墨。

见他过来,消瘦的帝皇笑着道:“彻儿,来来来,看看父亲这字写得好不好。”

刘启身子不好,手腕虚软,因此他已经许久没有写打字的兴趣了。

作为一国之主,他没有停下来修养的时间,是以即便是病好已经数月,现在依然手脚冰凉,面色蜡黄。刘彻看到父亲这般想要劝人休息,话到嘴边总是出不了口。

他自幼聪慧,自然知道父亲为何如今会有此姿态。

刘启撑着病体无非是因为刘彻撑不起来大汉的这片天。因为刘彻撑不起来,刘启就不能休息。小少年除了自责和加倍学习之外没有别的办法,为此,太子殿中时常灯火燃到深夜才熄。

刘启对儿子的改变亦是乐见其成,他如今不过也是强撑着,日日灌入苦药,拖着单薄的病体努力给儿子遮风避雨罢了。对于自己寿命深浅,刘启自己也没有信心。

而今日,他倒是兴致极高。

刘彻走过来是看到的就是父亲书写的八个字,他一一念过,有些明悟,但更多依旧是不解,他疑惑得看向刘启。帝皇微微一笑,他放下毛笔说道:“这是你兄长给他们中山国大学书写的「校训」,你且来看看,父亲写得如何?”

刘彻立刻明悟,“父亲您要写字送给阿兄?”

“嗯,不好吗?”刘启微微笑着侧头,小太子抿抿唇,如果父皇当真给兄长写了校训,那么无疑就是说父亲认可了这种传授知识的方式,甚至于亦是在鼓励各地建立大学……他忽而灵光一闪,“父皇可是想要在长安如同中山国一样择才?”

刘启但笑不语,但显然对于儿子的聪慧很是欢喜。

这一神态无疑就是默许,刘彻深吸一口气,面上立刻露出了兴奋之色。

刘彻在中山国待的时间不算长,但也足够他看到择才的优点所在。中山国这一种方法就如同旋涡一般搅动着周围的局势,若说最初有人看轻此法,而在运转这么久之后,中山国的底层可以说是所有国度内最稳定的,更是之前刺史制铺开后少数没能被挑出刺来的国家。

小太子当然知道这其中不全是择才制的功劳,但中山国确实以事实证明,治世之才同其出身并无关联了。

事实上,中山国的大学中也有不少学子来自周边郡县,他们来求学最初只是看中了师资力量,可最后都被中山国吸引而留了下来。

因为中山国对待人才足够尊敬,待遇亦是更为优厚,择才试更是充满了挑战感。几乎所有毕业学子都以通过择才试的目标,而等考过了……就走不了啦。

狡猾的小国王才不会让这些人过来“调戏”自己呢,参加考试还不看报名表背书的,这个暗亏必须乖乖吃下。

最早抱着“调戏”想法的李当户在这件事情上最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