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帝国裂变(17)(第3/6页)

为什么老父亲突然给他增加了作业啊?

而且这其中有诸如《论晁错》这种送命题,他要怎么写?难道说老父亲杀晁错是为了献祭吗?比起这种,《论贾谊》、《论秦亡》倒还是比较简单的了。

老爹这是受什么刺激了,怎么会突然想起来给他布置这种作业?夏安然觉得老父亲简直无理取闹极了,他现在真的已经挺忙了,老爹还给他增加负担。

贼心一起,夏安然眯眼看了一会《论秦亡》,当下大笔一挥,“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抖了一句机灵之后,他想了想,最后还是良心过不去换了一张纸重新答卷,哎,穿到更早的古代就是这点不好,一不当心就要剽窃。

而就在他被迫沉迷作业之中时,自长安城忽然下发各郡国一封诏书,是由景帝亲笔所书,名为《令二千石修职诏》。

其主要内容就是警告各地地方长官尽忠职守,加强监察治理的职责,打击所治理地区违法乱纪的情况。

夏安然摸了摸下巴,虽然这封诏书是发给各地二千石的,但作为一国之主的夏安然也事先拿到了一份。

他收到后第一反应就是——刘启是打算整治地方官政了。

这其实也在大家的预料之中,颍川郡一事着实触怒了这位帝王,一郡中上层官员全都被拔起,这几乎相当于后世直接清理一个市,其中牵涉之大令人不关注都不行。

因为心中有了准备,这些官员们收到这封诏令心情还算平静,心中没鬼的自然该怎么做怎么做,心中有鬼的也要抓紧时间扫清首尾,

正当众人以为之前事情就这么结束了的时候,景帝放了一个大招。

他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部,每州为一个监察区,设置刺史一人负责监察所在郡县的官员情况,也就是将突击检查的刺史制度转变为了常规制度。

同时,对刺史的职务范围进行了转移,原本属于丞相手下的这一部门被转到了御史中丞之下,也就是从行政机构转入了司法机构。且其独立于地方单位,直接向中央负责。

刺史俸禄很低,主要赚钱渠道靠业绩,没有固定治所,想要查谁就去哪。

也没有插手地方政务的权利,他们所有的职责只在管束治下中高层官吏,以及官吏之子上头。

没错,这次管束对象将二千石官员的家眷也算在了其中。

这是因为景帝从颍川一案中发现二千石本身犯罪的几率不大,多半为家眷所累,也有受姻亲所托作为引子。甚至于地方豪强们也抓住了这一点诀窍,从二千石的子嗣入手,先将别人的孩子拖下水,然后利用各级官员重子嗣,不忍心处置自己的孩子,就像幽暗水下的水草一般,悄然将原本清廉的官员捆扎束缚。

这样的手段几乎百试百灵,能够大义灭亲的毕竟在少数,刘启扪心自问,如果是他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恐怕也很难把控。

这样的手段过于卑劣,刘启在看着若干份手段情况基本类似的竹简时当真是气怒交加,气这些人毫无人性,又怒治下二千石接连中招,其反映出这些人治家不严问题非常严峻。

只是他也确实清楚,对于二千石官员来说,家庭教育情况的确很难处理。官员制度和上班时间就放在这里,父子之间相处时间少,照顾孩子的重任大部分就放在了母亲身上。

母子间长期相依感情深厚,女人又天性心软,儿子在前面求着,妻子在身侧哭着,不少男人最后也就抬手妥协了。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汉景帝刘启给新增加的这一职位便增添了这一条,将官员的子嗣们也加入了考察范围内,严厉打击当地二千石执法不公徇私之举。

刘启的这一举动,其实就是给地方官员实行了两套行政体系,一套是走丞相之下正常官员调派评比,另一套是司法体系监控,双管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