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帝国裂变(15)(第3/6页)

作为行政机构,朝廷对他们的要求除了执当地之政,也有监视其所辖范围内的侯爵。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侯爵宁可待在长安也不想回封地的原因。在长安有钱有自由,长安又足够繁华,要是到了当地,光有钱,别的一样都没,还有人天天盯着你,看你有没有违制,别提多讨厌了。

夏安然沉吟片刻后说道:“人不能交回去,韩卿你先拖着。我马上写信给陛下,若是颍川郡守和灌家当真有了牵扯,这事……就要闹大了。”

这问题不亚于监守自盗,也有中央对于当地失去了控制的可能性。对于一个王朝来说,失去了对当地的控制,亦或者是被人所蒙蔽都是致命的问题。如果事情属实,估计大汉国基层干部之间少不得起一层风浪。

疆域的扩大和对地方的管控永远是一个王朝最大的问题,汉承秦制,郡县制的制度和发达的公路网可以保证中央对当地的直接挟制,但人心异变,制度再好也抵不过个人。

中国自古以来所有制度的建立都是从“人心本善”出发,这点和西方不同,西方的法律制定是先将你想成一个无恶不作之人,然后再制定规则来限制你。东方则是通常在发生了“没想到人还能那么坏”之后再给制度打补丁。

这样的法律必然会造成有人在还不健全的制度下动小脑子钻空子。

夏安然堪堪将给刘启的信件写完,随即斟酌着又开了另外一封,主题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然后,然后他又将这封信群发啦!

当哥哥的在百忙之中又双叒叕收到弟弟的来信,原本还以为自家这弟弟这次是良心发现来祝贺自己即将新婚的几个兄长一展开信脸立刻就黑了。

他们中的几个当下就毫不犹豫地将弟弟的信件丢到一旁去。正忙着要结婚呢,谁有兴趣做这种题目,谁爱做谁做!

但也有几人见到弟弟写出来的问题陷入了沉思,距离最近的河间王和赵王更是当即派出了使者去问弟弟发生了什么事。

刘胜虽然是个熊孩子,但也不是会无的放矢之人,如果不是遇到了什么事,他也不会莫名其妙问出这种问题。难道是中山国出了欺瞒上峰的基层官僚?

现在事情还没个定论,夏安然自然不好解释,就借口自己是看书看到秦始皇到处巡游心生不解云云将几个使官打发回去了。

送走了人后,夏安然还心满意足地感叹一下,世上果然只有亲哥好啊!

同母亲哥赵王冷笑着回了一封条子:我愚蠢的弟弟哟,你这封群发……发给太子了吗?

夏安然很是理直气壮:当然发啦!太子现在已经长大了嘿,也已经到了可以给哥哥分忧的年纪啦!

小老弟,小老弟你怎么回事?你居然让太子给你回答问题?你这么浪你爹知道吗?

赵王看着弟弟的回信一时无语,他仰天长叹,将弟弟的信先放到一边,先给自家母亲写了一封信,也没别的,就是打听一下母亲怀弟弟的时候到底吃了什么。他准备到时候母亲吃过的这些东西一样都不给媳妇吃,免得生出来第二个糟心小子让人头疼。

没错,景帝中元元年岁初,借由新年的好福气,汉景帝刘启一口气给自己的几个儿子们都指了家人子。但唯独跳过了皇九子,理由是皇九子年龄还小,但比他稍大一些的皇八子倒是有了婚配。

长安城为此议论纷纷,但众人考虑到中山国有个陈娇翁主在,议论之中难免带上了些粉红色,惹得听闻此消息的馆陶公主入宫与弟弟闹了好几次,均都无功而返。

回到自己公主府的馆陶公主终是忍不住抹泪。这事她同窦太后也说了,但窦太后也表示无能为力,老太太眼瞎心不瞎,她比谁都清楚女儿的小算盘。

她对此并不赞成。

窦家已经足够富贵了。馆陶想要做的事情和当年的薄氏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陈娇姓陈不姓窦罢了。其目的大家心知肚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