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生活里没有主角(2)(第3/6页)

  “去哪儿啊?”司机头也不抬地问道,我仔细一瞧,人家手里拿着英语词典背单词呢!

  路上聊了会儿,的哥跟我说,他的业余爱好就是英语,从高中课本一直学到大学英语,自己还拿网上的考试卷子做过一遍四级考试题。

  我问他怎么想着学英语的?

  司机师傅说,咱北京好歹也是国际大都市啊,不会点儿洋文能行吗?另外这也是提高自身附加价值的方法。打一比方吧,你要是去了美国,你是拦一个说hello的车,还是拦一辆说你好的车?我呀,这是给老外们创造一种回家的感觉,让他们觉得温馨,下回还坐我的车。

  聊到尽兴处,司机师傅还现场为我背诵了几段英文原着,怎么说呢,那口语和gala乐队唱的“桑嘚死扛硬爱旺那拽卖卡”有的一拼。

  “我要上了大学,这至少是个六级水平。”他说。

  我觉得他这话说得没错。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司机有一千种绝活儿。

  但说到底,所谓的绝活儿也都是日常技能的变种,和普通人比起来,没什么太多了不起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北京的哥,还真有两种其他人不会的技能。

  这两种绝活儿,其他人哭都哭不会。

  首先要提的,就是“听声辨位”。这听声,指的是乘客口音,这辨位,则指的是乘客打哪儿来。

  北京的人流量这么大,到底哪些客人司机喜欢拉,哪些客人司机懒得拉,这上了车兜不兜圈子,黑不黑点儿钱,都有学问,关键就在这“听声辨位”上。就拿西客站来说吧,京津冀地区的客人,其实是司机们最不喜欢的,挨得近跑不远地方熟,想蒙你都蒙不成。越是往南,司机越是喜欢。外地客,不知道路,从西站出发,绕着丰台跑一圈再回海淀,估计乘客都不知道哪儿是哪儿。平舌翘舌不分,好,这是一外地客,能拉。儿化音用得标准,就算不是本地人,至少也待挺多年了,赶紧滚蛋,别耽误我挣钱。虽说是小小口音,可钻进司机师傅的耳朵眼儿里,就能听出不一样的价格来。尤其是把“刘奶奶喝牛奶”说成“刘lailai喝流lai”的同志,这声音听着,简直是哗啦啦的钞票响。

  早年间,北京出租车很不规范,不打表打假表都是常有的事儿,不载客抢载客也都不稀奇。虽说整顿了这么多年,可老毛病一时半会儿还是改不了。北京的各大长途车站,都有一大批“听声辨位”的高人,等着拉冤大头的活儿呢。

  平头,制服,半开着窗户,把耳朵凑出来,遮遮掩掩听着。“哎哟,这是一天津人,算了算了,这活儿不拉。”

  这样的明显是刚入行的新人,顶多判断下乘客大概的地方,成不得气候。

  戴墨镜,神色不屑,半倚着车门,拿腔拿调喊着走嘛您,等人真走近了,又闭上嘴巴,半侧着身子,专用耳朵对着。

  “嗯,湖北的,武汉的,能行。”

  这号的,算是步子踏进修行的门槛了,将来定有大作为!

  至于真的高人,那都不显山不露水的藏着呢。一大群司机,围着他一人,这是司机当中的带头大哥。上了年纪,肚腩突出,皮带卡在胸口,戴一蛤蟆镜,意气风发,到处瞎侃,讲自己走南闯北,西方哪个国家没有去过?

  等乘客走近,突然挥手,万籁俱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