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手把青秧插野田(第2/3页)

赵九福细心听着,这位刘老头做事情还是靠得住的,他带过来的人确实各有各的出色之处,其中除了会种田的人之外,还有一人是铁匠,一人是木匠,还有一个说是力气大。

这三人是这群人中最年轻的三个,铁匠大约四十出头的样子,身体看着十分的结实,用刘老头的话说就是不管什么样子的农具,只要你想得出来他就能打出来。

木匠也是差不多年纪,看着倒是瘦小许多,刘老头提起他的时候也带着几分佩服,说道:“若不是老张年轻气盛的时候不懂事得罪了贵人,凭他的手艺就是进皇造司也是没问题的。”

最后这个力气大的跟铁匠是兄弟,不过刘老头说了:“铁三力气大的很,一个人能干三个劳壮的活儿,只是他力气大人却笨,打铁不如他哥哥打的好。”

赵九福看着心里头有数了,便先问那几个懂农事的,“几位老爷子,不知道现在庄子里头种地是有什么章程?”

眼前的几个农民面面相觑,脸上都带着一丝恍然,显然在他们而言种地是寻常,但被官老爷这么和声和气的询问倒是难得,最后还是年纪最大的刘老二出来说话:“都是从古至今大家伙儿用的法子,春天的时候落种,秋日的时候收割……”

老人絮絮叨叨的说了不少,但没一句说到点子上的,这么一对比刘老头倒是能言会道,其实这并不奇怪,这年头农民会种地的不少,但能有条有理的将自己种地的过程说出来的少之又少,一来是他们没读过书,条理不清,二来也有对上位者的害怕。

赵九福深知这一点,不但没有流露出不耐烦的样子,反倒是耐心的继续一一询问,他问的点十分细致,若不是知道这一位是大人,他们怕都以为是跟邻居商量了。

赵九福问的问题都不难,略一想就能回答出来,这般一来一开始紧张的口齿不清的几个农民倒是安心起来,说话反倒是比一开始清晰了。

等赵九福所有的问题问完之后,他差不多也就知道这边庄子的农耕方式了,基本上跟陈家村差不多,不过是因为各地的风俗不同略有不同,但大致一般无二。

不过那是在他出现之前的陈家村,现在看的话陈家村的农耕方式已经潜移默化多有改变,那是赵九福花费了十多年才慢慢影响的。

现在他现在不能再花费那么长的时间,也幸好现在他是官员,只要下令就可让下头的人听话,不过赵九福一直觉得,若是做事的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做,通常是出不了什么效果的,他便解释道:“此次农种优选之事,陛下也十分重视,若是能得一二成果,不只是我,诸位都能受到奖赏,本官对农事一知半解,还得诸位相帮。”

见他说的这么客气,反倒是让对面的一群农民不自在了,一个个连忙说道:“我们做事都是应该的,赵大人不必客气。”

也有人说:“赵大人这是要折煞我们了,我们一个个只会种地,哪里知道什么优选不优选的,大人说怎么做,我们必定会听从的。”

在来之前,赵九福就研究过如何增加粮食产量的问题,优选种子自然是一方面,但是从古代的农耕方式来说,耕作的工具,耕作的方式,耕作的土地类型,耕作的技术,耕作的制度,甚至耕作的动力,耕作人的树枝都会有极大的影响。

有些是现在的他无法改变的,但有一些却能慢慢的优化推广。

比如说耕作工具这一块,大周朝普遍使用的是铁锸、铁锹、铁铲、铁镰之类的工具,这些工具自然能大大的提升耕作的效率,但铁制品的普及却不容易,一些偏僻的乡村根本没办法使用这些工具,这就是其中一个问题。

而其中最能节约人力,增加人均耕种面积的,肯定就是铁犁牛耕,这个年代的人其实已经知道使用铁力牛耕,但一般使用的还是直辕犁,这种铁力回头不够灵活,起土也废力,效率并不是很高,有些人家觉得麻烦索性自己上阵挖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