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第3/3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因发表反战论的文章,而被指责为叛国者。但他心中坦荡,仍自动携带大批书籍,慰问德军俘虏,所可告慰的是,因此而得与罗曼·罗兰缔结深交。由于战争所带来的切身体验,加上父亲病殁,三儿子马尔丁病重,妻玛利亚·贝鲁娜精神病恶化等一连串的严重打击(1928年),致使黑塞的心身均感不胜负荷,他的作品也一改前期的那种富于柔和的旋律,转而描述心灵分裂的苦恼(如《彷徨少年时》《荒原狼》),以及寻求佛教解脱的秘密(如《流泪者之歌》)。

1931年以后,他与妮侬夫人在瑞士南部的村庄过着安定而清静的写作生活。但外界的政治波纹已逐渐扩大,1933年希特勒政权成立,法西斯党也渐强化。黑塞对这种现代文化的根本,怀着深深的疑惑,于是执笔长篇巨著《玻璃珠游戏》,这是一本批判现代文明的小说,费时10年才脱稿(1943年)。在战争期间,他还不遗余力地协助从纳粹德国逃出的流亡者。1946年,花开并蒂,同时荣膺歌德奖和诺贝尔文学奖。战后,他虽不再写小说,但仍勤于写诗、小品和回复读者的信。1962年8月2日,这位终生贯彻精神主义的作家,终以85岁的高龄静静地与世长辞。

黑塞的短篇小说仍保持他一贯的独特风格,意境隽永,令人回味无穷。本书选译五篇他的前期作品:《秋之旅》(1907年)描写一个在流浪和怀念之间徘徊的心灵,重游旧地的感怀,有人生虚幻无常的感叹,也充满孤独的深沉哀伤;《忆童年》(1907年)刻画一个脑海充满“天使”“奇迹”和“童话”的儿童,所体验到的惊奇和悲伤;《婚事》(1908年)表现出黑塞写作风格的另一面,描述一个常年在婚姻生活港口的遥远处围绕逡巡的男人,为婚姻所作的努力,字里行间充满幽默和警世的意味;《大旋风》(1916年)象征男孩子身心成长间所经过的一道关口,少年多梦的日子尚未逝去,爱的幼苗已开始面对大旋风来临前的阴郁,爱的心理,微妙繁复,思春期的烦恼,难堪难忍;《美丽的青春》是勾画一个青年冀图开拓命运而又怀念家乡、憧憬浪漫自由而又希求安定归宿的故事(附记:《大旋风》与《美丽的青春》两篇,系由郭明过先生执笔翻译,我不敢掠人之美,特此注明)。

陈晓南 元旦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