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再遇貂蝉(第2/3页)

“不如让徐文茂在梁东屯兵,守株待兔,定能将孙坚拿下。”

他的声音虽不高,却带着几分笃定,仿佛孙坚一定会经过梁东似的。

董卓觉得这简直是扯淡,但想起前几次的经历,觉得这戏志才确实有几分料事如神的本事,姑且将信将疑地同意了。

戏志才在董卓府待了一刻钟左右,便低调地请辞,从宅邸后院一处偏僻的小院悄无声息地离开。

此时,与胡轸不和、每天都在想怎么坑死对方的吕布,在听到胡轸吃败仗后,仰天大笑三声,兴冲冲地跑到太师府,准备落井下石。

他的眼角扫到匆匆离去的戏志才,与下仆一指:“这是何人?”

下仆行了一礼:“应是太师的幕僚——戏先生?”

戏先生?不曾听过。

认为这只是个小角色的吕布不感兴趣的离开。

戏志才回到驿舍,见一年轻士人坐在一楼大堂饮茶。

正是昨天冒雨赶至的三人当中的一个。

戏志才不知道江遵的名字,亦没有攀谈的心思,只与他淡淡颔首,便准备上楼。

然而戏志才不想与他攀谈,江遵却是想。

他出声留住戏志才,说了与拦下崔颂时几乎一样的话。

效忠王允?

戏志才审视地看了江遵一眼,自谦道:

“王温侯,平世三公才[3]也,焕无才无德,不敢高攀。”

江遵:???

这对话有点耳熟啊,仿佛似曾相识。

一个小时前才从崔颂那儿碰壁的江遵,体会到了一千年后才有的“读档从来”的感觉。

戏志才不再多言,目不斜视地上了楼。

他走之后,江遵才慢慢回过味来。

“平世三公才”?在和平的年代具有封侯拜相的才能?

江遵在心中暗暗加了一句。

——那乱世呢?

现今正逢乱世,戏焕却夸了一句“和平年代的治世之才”。这戏焕的意思,莫非是不看好王允,觉得他在这乱世里掀不起多少浪花?

又想起崔颂也是用相同的理由拒绝,自称“纸上谈兵之士”,贬低自己抬高王允……看来那崔颂也和戏焕一样,瞧不上王允,不愿为王允效命,这才故意说些自谦的话。

江遵虽然并不赞同他们对王允的评价,却也开始思考为王允谋划是否是正确的选择。

“江兄管这人作甚?”贺维不赞同地皱眉,“崔颂也便罢了,多少有些才名,难免高傲些。似这姓戏的无名之士,若要推荐给太师,岂不寒碜。”

江遵摇头,真是个憨货,竟连刚刚那段话的玄机都没参透。

这么想着,口中却道:

“若真是平凡无奇的无名之士,如何与闻名冀北的崔颂称兄道弟?”

贺维哑然。

“闻名冀北”的崔颂,此时正忙着熟悉地形。

他一连三日在长安城内晃悠,拿着城里的堪舆图熟悉布局。

自从他离开外族的部落,便几乎没有在梦中见过另一个自己。少了场外救援的他,似乎又重新回到那种束手束脚、底气不足的处境。然而他知道,与“崔颂”的“互通有无”终究不是长远之计,他可以向“崔颂”学习古代名士的基本修养,却不能依赖他的帮助。想要在这个世界好好的活下去,一切只能依靠自己。

幸而这几个月他在梦中恶补了许多,虽说比起这个时代的人精们还差得远,但也没有一开始那样摸瞎。

董卓的事,他多少有了一点灵感。纵观历史,那些有一副好牌,最终却打了个稀烂、一败涂地的霸主,除却运气因素、人心因素与人格缺陷,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因为他们“不听谋士言”。范增之于项羽,田丰之于袁绍……想来,要让董卓“不听谋士言”,最有效的手段还是离间。只要董卓对手下之人产生猜忌,不管是多是少,在做出决策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排斥那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