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相信生活会改变(第2/3页)

本来可以主动逃避,却于绝望中放弃,被动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老实说,中国人赵高,比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整整早了两千年,就发现习得性无助了。区别只是塞利格曼用狗做实验,赵高的实验品是李斯。

这个世道是很不公平的。许多人没有李斯的命,却得了李斯的病。心理学者认为,所有人都一样,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如果曾经历过惨败、虐打或控制感丧失,经过一段时间,你认识到自己无处可逃,这时候如果有逃离的机会提供给你,你也不会行动起来——实际情形是,你已经形成了不行动的条件反射,更常见的是,许多不行动的人,还为自己准备了一堆高大上的理由。

(04)

2015年,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是白俄罗斯女记者兼散文家阿列克西耶维奇。在早些年,这位女记者拎着老式的录音机,走上战场,采访那些当事人,披露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对人性的摧残。

她这样做,旨在召唤人心深处的性灵回归,让人意识到人类是人,不应该为了毫无目的的残酷战争而承受莫大的苦难。人应该幸福,应该于祥和的生活中,与心爱的人走过一生。这是她的诉求,也是无数人的心声。

然而,阿列克西耶维奇得到的是什么呢?

她一次又一次地被战死士兵的家属告上法庭。

为什么要告她?

只因为她让众人看到了现实,看到了战争的残酷、残暴与残忍。

而对于那些战死士兵们的家属来说,如果那些战争的真相竟如此残忍而无意义,那他们的付出岂不是毫无价值了?

他们无法接受,但这偏偏是事实——所以他们干脆否认事实。

只有否认自己曾经历的事实,才能够于脑际架构出一个空泛的概念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自己曾经受到的屈辱与苦难瞬间变得神圣无比。这是习得性无助的反向心理趋势,出于对现实的恐惧而逃避到虚构的欢乐之中。

阿列克西耶维奇说:没有记忆的人,只能产生恶。

这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在说,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抹除记忆,否定现实,染上了严重的习得性无助,不愿意立足于现实,进行冷静地反思,结果必然是因循旧有的习惯思维,重蹈往昔的错误。而阿列克西耶维奇所做的一切,正是要避免这一点。

否定现实,是习得性无助最大的悲哀。而人一旦陷入这种思维困境,就必须要尝试挣脱。

(05)

习得性无助严重者,往往会沦为否认现实的虚无主义者。

当一个社会禁区过多,宽容度不足,受到抑制整体呈现出强势凌迫之时,许多人心里的恐惧元素就会提高,压抑大脑的活力,从此不再思考,甚至彻底丧失思考能力。

这类型的人士就如同阿列克西耶维奇所遇到的,他们逃避到病态的快感之中,并希望所有人继续和他们在一起,重复经历他们曾经的苦难。于是这类人就降为比李斯还要低一格的存在。李斯承认自己谋反,好歹是为了逃避严酷的刑罚,是没办法,说得过去。而这类人,说着损害自我利益的话,甚至是毫无目的——而偏偏,这种现象又极为普遍。甚而至于,这种普遍性的存在,成为这个世界新的灾难根源。

(06)

排除掉环境因素,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习得性无助也不鲜见——看看,这个毛病就是美国人的研究发现,可见美国人也少不了这类患者。习得性无助,最普遍的表现是在学生的成绩上,许多孩子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无法改变命运,于是干脆放弃了努力。再有就是人生态度上,习得性无助人群不认为自己的努力会带来生活上的改善,从此颓废懊恼,丧失进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