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民国旧影13(第3/4页)

“已经差不多,这两天就要动笔。”

“是什么内容,你说题材新颖,却不在信中介绍一下,勾得我好奇,只恨不得这位女先生能快些把小说写出来。”

季曼玉眼睛笑成月牙状,“能让庄先生心生好奇,我实在自豪得很。”

两人聊天气氛很好,衡玉打量两眼,没插话,专注吃着面前的蛋糕。

系统暗戳戳和衡玉嘀咕,【凭我多年看各种爱情小说和电影的经验,我觉得庄子鹤对大姐还挺有好感的】

它指的,是男女之情那种好感。

不过庄子鹤很克制。

表现得并不唐突。

衡玉听到系统的爱好,无语一瞬。

不过这一点她也看了出来,但无论是季曼玉还是当事人庄子鹤都没意识到。

这份好感,可能会转化成浓烈的爱情,也可能会逐渐归于平淡,慢慢来吧,一切顺其自然就好。

季曼玉已经变得这么优秀,她又不需要依附男人而活。

吃过饭后,三人又随意逛了逛,这才坐上黄包车回家。

回到家后,季曼玉进了房间开始写她的第三本小说,衡玉在外面待了一天,走进房间睡午觉。

睡醒之后,外面的天色已经有些暗了。

她踩着毛茸茸的鞋子,走到窗边拉开窗帘,天边夕阳十分漂亮。

衡玉欣赏了会儿天色,就出门去买了两份现成的元宵,端上楼去找季曼玉,和她在房间里一起晚饭。

稿子就摊放在书桌桌面上,衡玉吃饱后,好奇问道:“大姐写得怎么样了?”

季曼玉把稿纸递给衡玉,“正好,你帮我看看写得怎么样。”

新的小说名字是《黄粱一梦》,而这个故事的男主人公,名字就叫做黄粱。

黄粱出身在一个商人之家。他的家境还算富裕,父亲除了大太太外,还纳了三房姨太太,黄粱的母亲是父亲明媒正娶的大太太。

黄粱没什么大本事,在学堂时成绩不出众,跟在父亲身边学做生意时表现也很普通,唯独一张脸遗传了父母的优点,长得清隽俊逸。

他家在北平。

近些年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黄粱平常就爱看些话本,当然,也喜欢在报纸上看小说,他不太了解什么新文化运动旧文化运动的,但作为一个学习很一般的人,黄粱必须得说,用白话文写小说就是比用文言文要好。

不拗口啊,什么意思一目了然,他看小说是拿来无聊寻乐子的,可不是为难自己这不灵光的脑袋瓜子。

不过最近,学生游行示威的运动很不少。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这一天,他爹身体不太舒服,但生意的账目有些不对,他爹躺在床上,就让黄粱快些出门,去家里的面粉厂把账本取回来。

黄粱听话应了。

从他家的老宅子到面粉厂,要经过东交民巷附近。

黄粱坐在黄包车上,耳边隐约听到很多夹杂在一起的嘶吼声。

他心下一咯噔,这是学生又在闹事了?

“你绕一下路,可别往闹事的地方拉了去。”黄粱叮嘱黄包车车夫一句。

以往他出门遇到游行示威的人,都是这么处理的。

以前还存着看热闹的心态,但自从发现政府会镇压学生活动,有时候冲突一起来还会见血后,黄粱就不敢再去凑热闹了。

他惜命啊。

那些学生胆子大,他可不敢和政府对着干。

但这一回,任凭黄包车怎么拉,那几条能过去的街道都有学生嘶吼的声音传来。

“少爷,这实在是过不去啊。要过去的话得绕开很长的路。”黄包车夫用汗巾擦了擦额头,赔笑道。

“成吧成吧,那你把我放下来,我走过这段区域再另外喊一辆黄包车。”

黄粱还是挺好说话的,摆摆手下车,按照刚刚跑过的路程给黄包车夫付了钱,就打算靠脚走过去。

但走着走着,耳边的喊声越来越清楚,什么“拒绝签订二十一条,还我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