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整顿基金会引发群体事件 追款(第4/8页)

郭兰站在家门口,手里提着羽毛球拍,正低着头找钥匙。听见招呼声,回头见是侯卫东,问道:“好久没有见到你回家了,在忙些什么?”

“各镇都在清理整顿基金会,我天天当守门将,现在马上又要赶回青林镇开会。”

“基金会的情况到底怎样?”

“情况不太妙,准确说来就是资不抵债,把镇政府全部卖光也还不了钱。”

郭兰在机关里,对基金会的具体情况不甚明白,道:“老百姓到底能否拿到钱?”

“青林镇政府被围了十几天了,我守在门口与这些取款户斗智斗勇。刚到城郊就接到了办公室的电话,说要回去开紧急会议,传达县政府的新精神。”

回到屋里,侯卫东将手包里黄卫革的材料取了出来,又细细地读了一遍。这一次又读出些味道,从直觉来讲,他觉得这些材料对赵永胜很重要。他将材料放进了墙壁的隔层里,又顺手翻看了存折,刚直起腰,隔壁就传来了天外飞仙一般的钢琴声。

听了一会儿,侯卫东抓紧时间到卫生间洗澡,他特意将卫生间的门虚掩着。温热的热水从天而降,空灵的钢琴声在薄雾中飞来飞去,不时地碰撞在侯卫东还算强健的身体上,又随着流水掉落在卫生间凹凸不平的瓷砖之上。

猛然间,他想起了在楼梯上的惊鸿一瞥,春光乍泄的那一片雪白是如此清晰。“我操,身体里的荷尔蒙怎么如此旺盛,连听音乐都能够勃起?”

8点钟,青林镇党政全体成员齐聚小会议室。

赵永胜一来就定了调子,很强硬地道:“今天下午县政府开了重要会议,要求各镇必须无原则地执行县委、县政府的决定。什么决定?很简单的两个字——筹款。除了沙州市政府的贷款以外,各镇必须加紧筹款。

“按县里的精神,筹资的主要渠道有:一是向镇政府机关以及医院、学校等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借款,此款不计利息;二是大力催收呆账;三是采取置换方式筹款,可用所有者权益、呆账准备金、村社集体积累和代管金置换用作冲销呆账;四是收取农民普九集资款,人均二十元。”

赵永胜根本没给班子成员发言的机会,继续道:“借款之事,我们现在就研究方案。我个人意见是镇领导班子带头,每人集资一万元;二级班子,每人七千元;普通干部每人五千元;医院、学校每人集资三千元。所有集资不计息,请大家发表意见。”

唐树刚道:“班子成员没有问题,关键是教师这一块。他们的工资不高,大多数都存钱在基金会里,让他们拿钱出来,说不定还要惹出事情来。”

“这是县里统一安排,如果谁不参加集资,先把工作停下来再说。这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赵永胜很是强硬。

“第二件要抓紧的事情是对贷款的催收,收得越多,我们的压力就越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办法,请粟镇长来具体安排。”赵永胜用力地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的决心。

粟明道:“我和赵书记商量了,将组建两个收款队伍。第一组由侯卫东为组长,负责上青林尖山村、独石村和望日村的收款任务;第二组由唐树刚为组长,负责下青林九个村的收款任务。钟瑞华就不管具体收款了,你主要跟着清偿组将基金会的账目彻底查清楚。”

赵永胜插话道:“刘坤是分管干部的副书记,你的任务就是处理人。凡是不交集资款的,不配合收款组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你与纪委一起进行处理。这是政治任务,不准任何人讲价钱。”他又道,“镇属企业贷款是大头,由我亲自来催收。”

接受任务以后,侯卫东就在盘算:我虽然只是催收三个村的贷款,可是上青林企业多,贷款也多,三个村催收的数额以及难度恐怕还要大于下青林九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