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你,其他人都挺努力的(第2/3页)

如果说,你们觉得麻宁名校毕业的光环,是她最初的优势所在,还不足以激励你那颗已经懒到扔块石子都不会起涟漪的心湖,那么,我就用块石头砸向你,让你稍微摆动一下。

我有一位“忘年交”前辈,他叫周智琛,媒体圈的人应该都知道这个名字——国内最年轻的社长。1980年出生于福建泉州,2003年7月毕业于华侨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通过各种招聘和考试,进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2006年3月,不到26岁的他,离开南方报业,出任东莞日报社执行总编辑;28岁创办《东莞时报》;2011年8月,到云南《都市时报》出任社长、总编辑,时年31岁。

对很多人而言,22岁到28岁这六年,是人生中最黄金的几年,这几年中你的努力程度,会直接决定你的中年和老年将会以一种怎样的状态度过,我想周智琛是深谙这个道理的。2011年,我有机会参加他举办的首届《都市时报》青年记者训练营,从全国4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中,选出20名学生去参加,提供食宿,还有稿费可拿。虽然我早前就听到过关于他的故事,但是当我真正和他接触起来,才知道他之所以成为他的理由。

白天时,他的办公室很少开着门,他要去参加这个会议、那个活动,一天辗转三四个场合是常事儿。你如果想要找他,最好是在晚上十点半之后,八九点是他最忙的时候,他要签版。十点半之后,如果有同事来访,他便泡壶清茶,和他们聊天谈心;如果没事儿,他便关起门来读书,他的办公室里有很多好书,大部分他都读过;如果工作到太晚不能回家,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睡;他经常在飞机登机时间结束的前几分钟才到达机场;有时,在办公室吃顿有红烧肉的外卖,都要在朋友圈里炫耀一下。他完全没有一个报社社长的架子,他的吃穿住行都是围绕着工作进行,怎样方便工作,就怎样做,好多次早上我去办公室时,在楼道里遇到他,他都是头发直立的,脸都没洗。

很多同事建议他,“能不参加的活动尽量不要去了,每天这么累,不值得。”他这样解释:“人哪,总会恶性循环和良性循环。你把这件事做好了,就可能件件(事情)都会做好。如果一件事做不好,那么(件件)事情都做不好。如同读书,比如你今年获得了‘三好学生’,可能明年国家奖学金就光临你。工作、做人也是一样。”

他最近做的一件事情是深圳大学邀请他去做答辩委员,按照常规来说,就是在学生讲述完自己的论文思路和写作过程之后,给出一些评价或者指点就可以了。但他却在《深圳晚报》上用8个版,展示了这些学生的毕业作品,他说他要给这些优秀的学生最高的礼赞,为青春加油。他努力把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都做好,当其他的报社同仁都在为某一个选题而兴奋不已时,他从日常生活的各个小的环节入手,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一个个小的选题的光彩,让他这个总编辑也越走越远。

他说:“我这个人有个小习惯,闲下来的时候会找出以前的照片,看他的眼神,看他的脸,你会发现有一阵子你的状态非常好,眼神会比较清澈、平和,有一阵子又会比较涣散,眼神就比较乖戾。从眼睛里面是可以看出东西的,相由心生。这也是我一个绝不会放弃努力的原因,我希望我整个人都能由内而外地拥有号召力,感染我的同事。”

我相信他每一天的“挑战自己工作极限”的努力,便是他成为周智琛,而不是三四十岁还在做“媒体民工”的普通记者的原因。倒不是说鼓励大家不顾家庭和身体条件,甚至牺牲生命去工作,而是要我们多考虑一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之内把事情做得更好,重要的是这个“更”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