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势力终端(第4/19页)

五家店之中有一家卖的是同地较大店铺所需的东西:齐坎刺绣所用的线、浮花织锦所用的金银箔片、齐坎刺绣打图案所用的木版、印度单式簿记所用的宽页账簿。有些店卖风筝:勒克瑙还保留了放风筝的旧俗。有些店卖金匠的器具;有些店卖印度教徒拿到寺庙供神的鲜花。拉希德说,大致上,市场靠外一部分的店铺卖的是跟印度教徒及穆斯林传统生活有关的基本日常用品。

年纪很小的男孩盘腿坐在他们窄小铺子的前面、就在水沟上方的地板上,用锉刀磨着针——这是大店要用来做浮花织锦的针。这些针看来像是圆珠笔的塑料笔芯,它们有那么大,也有类似的尖头。每支卖一卢比。要赚到任何钱,一个男孩可得磨不少针。

清真寺为数不少,其中有些可能就建在昔日店铺和房子的废墟之上:这里的清真寺就像是一种民俗艺术,装饰过于华丽,结构不够坚固,漆工相当用心。拉希德跟我走着的时候,在市场的噪音之中,扩声器里传来一位毛拉尖锐的声音。那拖长的声音中充满激情:他可能在念诵古兰经的某些段落。拉希德说,事实上,那个用扩声器喊话的人只是在说:“捐钱给清真寺,进天堂黄金殿。”

最单纯的信仰:虽然市场靠外那部分的店家不全是穆斯林,整个市场的活动却像是伊斯兰信仰的表达,这里的一切也让人觉得都是为了信仰。卖《古兰经》的店铺最亮丽,店里吊着轻细得像羽毛的金银色纸穗。在市场单调货品的衬托下,这些用来绑女孩或妇女头发的穗子特别抢眼。这些店摊不只卖《古兰经》,也卖装《古兰经》的盒子、念经时摆《古兰经》的书台、念经时点燃的香、念经时戴的小帽——因为头上没有遮掩是不准念经的。念经帽分别有鲜艳的橙色、红色、绿色。另外也有钩针编织的小帽。

拉希德说,十一点店才开门。理由是,虽然店主住的地方离店铺不远,他们中午却不回家用餐。一旦到店内在地板上坐了下来——坐在布块或麻布或毛毯或棉毯上——他们就整天待在那里。一如为他们工作的工匠,他们也是市场的囚犯。店主的住屋从市场主要巷道两侧的窄弄进入,那些隐蔽空间的居家情况跟巷道里所见的工作情况没有太大差别。

从市场某处开始,之前印度教徒及穆斯林混在一起开店的情况变成了只有穆斯林开店。这个转变对拉希德是够清楚了,我却不太看得出来。拉希德说,过了那里,人群更加拥挤,人们的身材变得更瘦小,他们营养不良,发育不全。我眼睛适应(或觉得已经适应)之后,确实看到市场这一带的许多孩子细瘦干瘪,眼神茫然,其中不少还有皮肤病。

这片地区到处有小型私立学校,但市场的穆斯林儿童大多没有接受过现代式教育。父母不认为那种教育对他们的孩子会有什么好处,他们也深深觉得那种教育是为其他人而设的。当然,教育和知识是好事,但对于身为穆斯林的他们来说,纯正而未受污染的实用知识只能在《古兰经》学校与神学院得到。这些拥挤巷道和店铺里的信徒不需要信仰之外的任何东西。空间的窄小反而令人更加感受到空间内部的舒适和安全,更加感受到外面的败坏。

不少儿童——男孩——就读于市场内的神学院(一栋新的大建筑)或《古兰经》学校,但大多数在八岁或七岁或六岁甚至五岁的时候就由父母送到市场内各种简单行业的店里当学徒。拉希德说,如果有些照顾摊子或在店内工作的小孩看来心存畏惧,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在父母送他们来当学徒的这些店里,主人或雇主的监工会“痛打他们”。

拉希德说:“这是一个没有东西吃的世界,还有什么比饿肚子更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