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第3/7页)

由于该医院加入了一个叫做“ZDDD(临终关怀)联合体”——这是一个受联合国教科文机构资助的全球性的生命与人道民间组织,该医院就是该组织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三百多个成员单位之一——因而医院收治特殊生命垂危病人的信息,会及时通过一个专门的互联网通道,传送到该组织的总部专家网站。该组织会根据情况,组织世界各地的顶尖专家在网上进行会诊,第一时间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当然,与其说是“治疗方案”,不如说是“安怀方案”,因为ZDDD的目标病人是那些绝对处在死亡边缘的人,是他们死亡前的精神呵护,特别是心愿、情感等临终意识的交流、翻译和传达帮助。就这样,他们两人的信息当天就被传到总部。这对病人的特殊性,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决定派出中国区一流的专家赶赴现场,进行临终安怀。当晚六时许,ZDDD中国分部的首席专家潘姚拂晓女士,在丈夫、助手潘先生的陪同下,已经从北京乘坐国航班机又冒雪乘车辗转,来到医院。

当晚开始,按照以往的惯例,潘姚拂晓女士经过严格的洗漱和消毒后,正式住进了两人的WIP室,全面观察他们的生命反应,捕捉他们的意识信号。潘姚女士携带了一件特殊仪器,HFIJHOFIO,这种由ZDDD组织发明的仪器,中文名称翻译为“心灵感应仪”。其实,潘姚女士认为这个中文名称是不准确的,因为其英文名称是西方一个远古故事里一个人物的名字,该人物为灵魂品格分析师,他负责在生命的出口处对那些前来报到的灵魂,进行前世人格分析,然后向上帝提出该灵魂的去向建议,天堂,地狱还是炼狱,甚至遣送回人间。但是,翻译的难题在于文化差异,考虑到中国文化里意识的高度唯物特征,人们对一切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动辄会下一个“迷信”甚至“骗局”的定义,所以译者与潘姚女士反复沟通后,决定选用“心灵感应”这个比较中性的词。这台仪器由一个无线的感应器与一台苹果专业电脑构成,对生命的反应和意识做感应收集和模糊阅读。它与解读心电、脑波的那些仪器,到底有什么不同?说白了,人类发明并一直在使用的那些仪器,说到它的收集和阅读对象还是人的生理反应,而HFIJHOFIO针对的是情感,是灵魂。潘姚女士和诸多全世界范围内的ZDDD专家一样,是坚定的灵魂信仰者。这个信仰来自后天的学习和认知,更基于她自己的亲身经历。

2004年,三十二岁的老姑娘姚拂晓,在北京大学医学院读神经心理学博士研究生专业。临近毕业的一个晚上,她与一群同学和朋友在三里屯一家酒吧喝酒跳舞到凌晨,回到住处后不知怎么从楼梯失足,跌落在楼道里不省人事。两个多小时后她才被第一个出门上班的邻居发现,送到医院抢救。后来的几天,姚拂晓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脑颅大量溢血,心律微弱,处在死亡边缘。但是幸运的是,经过医生不懈的努力抢救,以及同学朋友的精心呵护,姚拂晓渐渐苏醒过来。虽然脑神经受到重创留下了后遗症,一只胳膊残疾,肋骨错位,四分之一的头盖骨是金属的,但是用了两个月时间,毕竟恢复了一切意识。从情智角度来看,她成为死里逃生后的健康人。此后,她顺利地完成了博士毕业论文以及答辩,拿到了博士文凭。毕业后她做了两件重大的人生决策。一是婉拒了在大型国有教科研单位中国神经心理研究院就业的邀请,加入了ZDDD组织,并成为中国区首席专家。二是一出院就向她的一位潘姓师弟表白了爱情,两人很快结婚。这第二件事宣布时,所有的熟人都惊呆了,因为在姚拂晓出事前,从来没有人看出来他们有任何来电,他不过是她众多同学朋友中的普通一员。至于姚拂晓住院期间,大家都是轮流看望和陪护的,在她身边待过的男生至少有十大几个呀,并没有谁有得天独厚的机会。再说,姚拂晓当时处于深度昏迷,根本没有什么知觉,那期间跟谁都不可能培养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