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第4/8页)

四川宋军统帅是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曹友闻,为大宋开国名将曹彬十二世孙。他原是宝庆二年(1226年)进士,因武艺高强、熟知边事,才改授武职。其人文武双全,是一员虎将,外号“万人敌”,自镇蜀以来,曾多次以少胜多,力退强敌。四川制置使赵彦呐还专门为他制作了一面旌旗,上面绣着“遍身胆”三个大字,以配其外号。

曹友闻得知汪世显降蒙、并引五十万蒙古大军攻蜀后,大惊失色,对其弟曹友万道:“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众寡不敌,岂容浪战!只当乘高据险,出奇匿伏以待之。”因他手下只有三万兵力,故集中兵力扼守仙人关。

而蒙古阔端一军出大散关,直攻武休关,击败宋都统李显忠部,旋即进入兴元境内,预备攻占大安军。大安地势平旷,无险可守,为南下通道。宋四川制置使赵彦呐担心大安失守,急令曹友闻赶去支援大安,以保住蜀口。曹友闻认为仙人关才是蜀口之要害,即使蒙古军突破大安,但因仙人关屯有宋兵,依然有后顾之忧,必然要在入蜀后先行攻打仙人关,到时宋兵以逸待劳,必可取胜。

赵彦呐或许明白这个道理,但他却有他的顾虑——他曾全力为汪世显保荐,请求朝廷准其归附,然汪氏非但投降了蒙古,还成了敌方的引路人。那么他为汪世显作保这件事必会授人话柄,将受到朝中御史的交相弹劾,罢官还是轻的,说不定还会落个抄家编管的命运。要想扭转局面,只有全力以赴将蒙古军拒之关外,尽快杀了汪世显,因而死活不肯听曹友闻的建议,一天中派出七名使者手持小红牌,催促出兵。

曹友闻不敢违抗上司命令,只得勉强移师大安。因敌众我寡,而大安一境唯阳平关鸡冠山一堡可守,其余地势一马平川,正是蒙古骑兵所长、宋军步兵所短,难以正面对敌。曹友闻决意以奇兵取胜——先派遣弟弟曹友万、曹友谅引兵驻守鸡冠隘,在上面多张旗帜,挖掘战壕,准备坚守;自己则带领一万精兵连夜渡过嘉陵江北上,埋伏在山谷中,预备等蒙古军攻打入蜀咽喉之地阳平关时,前后夹击蒙古军,以为犄角之势。两军约定以鼓声烽火为号。

蒙古军前哨到达阳平关时,看到城门洞开,空无一人,炊烟不出,鸡犬不声,似是空城,便争相纵马入内。关内宋伏兵四起,将前哨尽数斩杀。不久,万余蒙古骑兵赶至。宋守将曹友万考虑到军中缺水缺粮,只有五日储备,遂主动引兵出战。战斗十分激烈,从上午到下午,持续了一整天。到日暮时分,蒙古军终于暂时退去。曹友万身被数创,退守鸡冠隘,令人举锋火向兄长曹友闻报警。蒙古主帅阔端率主力大军旋即赶至,在城堡四周挖掘了数道堑壕,将曹友万军重重围困在阳平关内。

而先锋汪世显则率另一军攻打大安军治所三泉。

曹友闻闻警后即令诸军连夜束装起程,急趋阳平关。大军行二十里后,天降暴雨,道路泥泞,行进异常困难,部将均建议等到次日天明后再走。

曹友闻考虑到阳平关只存有五日军粮,而今已过八日,一旦曹友万军难以支撑,城池被蒙古军攻破,后果将不堪设想,遂强令部队继续前进。

拂晓时分,宋军接近蒙古军营地。曹友闻令兵分三路直插营地,与蒙古军接战。蒙古军因大雨而钻入毡帐内休息,猝不及防,被杀甚众。

鸡冠隘中曹友万见援兵到来,亦挥军出击。蒙古军主帅阔端见受到夹击,仓促之间一时难以对敌,正要召集人马撤退时,汪世显率军自大安赶来相会。两支蒙古军合兵,士气登时大振。阔端将骑兵分作百十队,轮番向宋军驰击。两军均殊死奋战,喋血十余里。当时已是深秋,临近冬季,宋军均身穿绵衣,而不是铁甲,被大雨淋湿后极其笨重,不利于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