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2/36页)

‌“是吗?可是因为字体的不同导致用途有别,或许是事实。因为所谓‌‘鬼’的概念,已经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有相当的调整。”

‌“喔?是吗?”

‌“当然。所谓的鬼字乃是中国字,日本人则将鬼附上oni的读音,也因为这样,

日本的语意应该会与中国的语意有所不同……阅读这类相关书籍非常有意思。oni一词的语源出自源顺这个人所着的《倭名类聚钞》,其中有‌‘于迩者隐音之讹也’一文,也就是所谓的鬼隐藏拾物中,不欲显露其形,故‌‘隐’on的尾音n改为ni,于是成为oni。即使到了现在,根据《倭名类聚钞》,仍以‌‘隐’或‌‘阴’转音的说法为主,但折口信夫却在他的《汉音语源说》中提出异议。”

‌“折口信夫就是以释迢空为笔名写短歌的那个人吧?”奈尔玆搜寻记忆似地喃喃说道。

‌“恩,你居然知道。是在国语课上学到的吧?”

‌“我实在很想说,你这样说太过份了!这种常识我当然知道,但……其实也没错,我是暑假前才学到的。其受不了,事情一落到曳间手上,全都被看透了。”

‌“看来,说不定我是菲洛,凡斯(菲洛,凡斯,范达因撰写的推理小说中一名业余侦探。)的后裔。关于折口先生……他因为oni并无必须是‘鬼’的用语实例,所以在《外来语说》、《汉音语源说》中加上问号,从全新的观点来分析oni这个字,亦即他提出在古代,oni和kami(译注:kami有神之意)乃是非常近似的名词。依照他的解释,所谓的oni与源于中国的‘鬼’完全不同,而是具有日本独特的个性。若借用他后来所写的《鬼之话》所言,则是因为oni被翻译成‘鬼’的汉字,其意义也固定了,认为人死后就变成鬼……在此之前的‘oni’究竟所指何事虽然不太清楚,但应该与‘kami’一样,都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东西吧!尽管民间传说中有各种型态的鬼,但有趣的是,这些鬼给人的形象都是披着蓑衣或戴着斗笠。”

‌“蓑衣斗笠?”怎么会扯到与鬼有关的话题,奈尔玆一时也想下起来,但此时既然谈到鬼的具体形象,他便不禁想问:‌“我知道头上长角、身穿虎斑短裤的鬼怪形貌是来自鬼门的连想,亦即丑寅的方位。但藏于蓑笠里的鬼,不就更有趣了?毕竟,不显露屡正形貌的鬼可有意思多了,在这篇小说里出现这样的鬼也无所谓...你知道,乱步就曾使用隐蓑愿望这个词语,而这篇小说中的真凶正好就像披着所谓侦探的隐蓑,堂堂混入推理竞赛席上,不是正好可以派上用场吗?”似乎随时在脑海里考虑自己的作品的奈尔兹兴奋地说着,接着又沉默不语像在思索什么.过了片刻忽然开口,问道:‌“对了,这么说来,所谓的生秃也是裹着蓑衣?”

‌“没错!在日本书记中,同样有类似的记载,也就是在朝仓山上出现戴着大笠的鬼,在一旁观看齐明天皇的葬礼,其中流传至今的歌谣有土佐的烧窑之歌童谣:

在对面河岸烧窑,

五、六、七、八,

第八个人最后出现,

那就是鬼,

披蓑衣、戴斗笠出现的是鬼。

这应该就是这种鬼的典型吧!但由于童谣的意义不甚清楚,反而具有某种恐怖的魅力.就像最近流行的鹅妈妈也一样.

但由于童谣的意义不甚清楚,反而具有某种恐怖的魅力。就像所谓鬼的概念就此开始产生变化,披戴蓑笠的鬼,逐渐在其他各种文献中出现。在《枕草子》一书中出现了‌‘蓑虫乃是鬼子’的有趣文章,而在《堤中纳言物语》中的(虫珍姬君)文章中,写到‌‘鬼与女人都像被人见不到般飘忽’,这应该也是因为受到披戴蓑笠的形象影响的缘故吧!在《躬恒集》中,也有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