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译者序(第2/3页)

……我讨论的主题本身就是跟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恋爱、旅行、身份焦虑、美与丑以及分离与死亡的经验等等……

德波顿曾经对自己的写作主题作上述总结。他凭借自己渊博的知识,以西方悠久的文化、历史为底蕴,从哲学、美学、宗教和文学作品中汲取资源,讨论现代人的生活,被定义为“生活的哲学家”。他试图通过对现代生活中的爱情、旅行和职业等领域的哲理思考,解答现代人的种种困惑。2008年,他在伦敦创建了一所非营利的“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教育机构——“人生学校”(The School of Life)。他将伦敦马奇蒙特街一处三层的商店进行改建,一楼办成沙龙,二楼卖书,三楼提供讲座课程。他定期邀请心理学家在此开课或写作。而学校的课程和活动也围绕着“人生”的主题,譬如“如何管理压力”“谈话的艺术”等,教大家如何“聪明又健康地生活”。目前,他的“人生学校”已在阿姆斯特丹、墨尔本、巴黎、伊斯坦布尔、贝尔格莱德等城市运行,谈及创立“人生学校”的初衷,他说:“我相信写作和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对人们的生活起治疗作用。”

阿兰·德波顿是一位智性的小说家。他始终用一种温和的笔触,铺展开一个个关于生活的重大主题。他的文字举重若轻,充满理性与逻辑、规律与秩序,同时又透着一种从容、悠闲和不经意,散发着浪漫的叙事情调。他似乎天生拥有细腻的感知力,不仅能细微地捕捉人物的情绪波动与思想转折,更能通过妩媚多姿的语言,丝丝入扣地传递人物或喜或忧或孤独的微妙感受,让它们仿佛能产生触摸感一般为读者所体悟,进而生成强烈的代入感,感同身受地得到安抚与慰藉。就文字而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无不折射着西方的审美智慧与哲学情怀。

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它初生时的浪漫与唯美,会令人们沉醉不已,但婚姻生活的烟火气能容这浪漫与唯美偏安一隅、生生不息吗?德波顿在《爱的进化论》中给出了睿智而现实的答案。

这部作品探寻了爱情的萌发,更探寻了爱情在经年累月的婚姻中如何坚持恒久。德波顿以拉比和柯尔斯滕的爱情故事为主轴,辅以哲学与心理学思考,从情愫萌芽到爱情扬帆,从步入围城到“城”中困顿,再到婚外情,直至最终通过自我探寻,超脱接受婚姻的完整历程,将爱情与婚姻的每一阶段都做了冷静且睿智的剖析,将自己丰满、深沉的思辨,通过细腻的情境,融合具象而真实的人物角色铺陈开来,直至让人们逐渐认识到:爱的本质,与其说是一份激情热忱,还不如说是一种需要学习的技能。只有参悟了此道,我们方有阅尽千帆的淡定,在沧海桑田后,坦然接纳婚姻。

在这部作品中,德波顿对浪漫主义的爱情观表达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他看来,浪漫主义的理念看似美丽,但对于人性的认知过于乐观,过于强调婚姻的精神体验,将爱情的意义局限在依靠本能寻找所谓灵魂伴侣,而无视更实用更富指导意义的心理学分析。浪漫主义从来不讨论爱情的实际层面,认为现实生活在爱情中毫无位置,这便为婚姻埋下了隐患。对浪漫主义而言,恋人之间应该出于本能地彼此理解、心灵关照,它错误地将读心术视作爱情的核心本质。德波顿认为,浪漫主义只是将人类对爱情的期许上调到最完美状态,却根本不能提供实现此种完美状态的可靠方法。故而,如此种种的浪漫主义理念,对我们维持长期恋爱关系的能力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而若要获得成功的爱情,就必须背离催生爱恋的许多浪漫主义理念。

在批判浪漫主义的同时,德波顿也提出一系列充满实用主义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