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夫妻之间(第6/11页)

“我有些想法,我们上次通过‘三公开’选拔了四十四名副县局级和四名正县局级干部,涉及到市直机关和县区级的副职,四名正职主要在市直机关。上世纪九十年代,已经有个别地区以公选方式产生了县长,在全国开了公开公选县市区政府领导人的先河,有些地方通过直选产生了乡政党委书记和乡镇长。由此可以看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已经是大势所趋。”常友连有些兴奋,停了停又接着说,“2000年中央在人民日报上公开发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充分说明中央在抓好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决心着手政治体制改革,而政治体改革的核心,又是干部人事制度,所以我们前阶段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仅提高了西臾市的知名度,而且促进了经济发展。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有两位教授在讲课时都用西臾的改革举了例子,有些亚洲、北美的投资者开始关注西臾,想到西臾来投资,原因是他们觉得西臾市领导思想开放了,一定会有好的投资环境。”

贾士贞真的没有想到常书记通过中央党校几个月的学习,思想发生了这样明显的变化,而对自己上任市委组织部长以来的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除了反思,对今后的改革还有许多担心和犹豫。新的改革当然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可步子迈大了,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改革一旦失败了,那么他的工作将出现艰难,他就必须像全国那么多大大小小的组织部长那样,按照领导的意图,还走用权力选拔干部的老路,绕了一圈,再回到原点上来。现在贾士贞认真考虑着常书记的一番话,重新在头脑里构思着下一步的干部人事制度如何改革。

回到办公室,贾士贞先找来了副部长卫炳乾,让卫炳乾谈谈自己对当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看法。自从上次那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后,虽然通过“三公开”选拔了四十八名县处级领导干部,但是,由于常友连和他离职学习了半年,现在市管干部有的缺额,有的急需调整。卫炳乾谈了自己的想法后,贾士贞便召开部长会议,让两个干部科长和办公室主任也一同参加。

会议一结束,韦旭便来找贾士贞,说市民政局局长葛晓晴托他代请贾部长。理由是省里来了两位厅级领导干部,请贾部长出席。贾士贞笑笑,说实在太不巧了,这两天晚上省公安厅来了两位领导,其中一位还是当年省委组织部的同事。韦旭当时就把脸拉长了,半天没说一句话。

对葛晓晴这个人,贾士贞只见过一次,还是他从美国归来的第三天,葛晓晴在韦旭的陪同下,来到他办公室,算是见见面吧。对于这样一个市民政局一把手的安排,虽然只是一个正处级领导,可是在市里,也算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去年在那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时,贾士贞对全市那么多局级主要领导也作了些了解,市民政局的领导班子属于一般化,没有什么突出问题,当时的局长高朝华基本上还能稳住局势,年龄刚刚过了五十岁,说实话,对于这样的机关一把手,贾士贞觉得还能过两年再调整。而这次他和常书记都不在家时,怎么就会调整来这样一位局长了呢?不过,据说省里那位领导也担心把高朝华这个民政局长挤掉,会引起群众议论,或者也担心高朝华成为不安全因素,因此,承诺给高朝华提升为省民政厅副巡视员。虽然副巡视员只是一个非领导职务,可这到底是一个副厅级干部啊,从正处级提拔为副厅级,这对官场上的人来说,那可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分水岭。当然高朝华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在年过五十的时候,天上真的掉下来一块大馅饼,他自然感激不尽,更不会有什么意见了。

这样的干部调整,对贾士贞来说,自有他个人的看法。按说,每一个干部的调整、提拔,特别是在靠权力选拔干部的形势下,因为权力掌权在极少数人手里,而人又都是有感情的,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偏面和主观。贾士贞在省委组织部时,这样的事见多了,但是现在正是他大力改革干部人事制度的时期,为什么偏偏要在他这个市委组织部长不在家的几个月里派下来这样的干部?贾士贞本来对下一步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还在犹豫之中,而这两天,他不得不加快对下一步改革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