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 子承父业,回国挑起旧工厂重担(第6/29页)

柳钧大惊,这是他无数次进进出出的前进农机厂,不仅是厂子的门面变了,新大门用红色花岗石贴得喜气洋洋,厂名变成了前进机具厂,而沿街围墙变成两层楼的店面房,连外面的路也变了,不再是坑坑洼洼的石子路,而是平整宽阔的水泥双车道,路边种着整齐的行道树。他呆了半天,才道:“只有那根水泥电线柱子没变。”

但等柳钧走进大门,看见一长溜的车间,才算松一口气,还好,里面依旧如故,连堆放边丝的水泥围子也还在原地,依然是围子前面一潭阳光下泛着七彩的油污泥水。仿佛那排店面房将时间的脚步阻隔在外面,因此里面的时间被神奇地凝固。而让柳钧惊讶的是,车间大门紧闭,里面没有记忆中热火朝天的样子。

依然认识柳钧的门卫打开的是四米高四米宽、锈迹斑斑的金工车间大门上的小铁门。伴随着小铁门嘎嘎转动声的是车间里被惊起的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如没头苍蝇般地往外遁逃,但即使有这么多的声音,空阔的车间里还是寂静得可怕。当小铁门叹出最后一声“嘎”,柳钧无端地觉得外面冬日冷漠的阳光竟是那么温暖,然而如此温暖的阳光却穿不透肮脏得如毛玻璃般的玻璃窗,阴寒充溢在昏暗的大车间里,向着柳钧卷裹而来。这寒意,自全身毛细血管侵入,直击心底,令柳钧不自禁地伸手扪住胸口打了个寒战。

车间还是柳钧熟悉的布局,所不同的是地上的污垢仿佛又厚了点儿。柳钧顺手操起工具箱上面散乱放置的螺丝刀和榔头,用力一次一次地凿下,凿下一次,推出结结实实的一块污泥。直至凿到三厘米深度,螺丝刀头才终于触到坚硬的水泥。

“你找什么?”钱宏明开了个玩笑,“寻找失去的记忆?”

“不,寻找偌大工厂大白天停工的原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我们的制造车间,地面是光亮的油漆。”

“产品不一样,岂能一概而论?你我大学时候经历的校办厂一样好不到哪儿去。”

柳钧一丝不苟地指出:“以前我可能也会这么以为,但现在我知道这是设备问题,你看,虽然这台牛头刨床保养得挺不错,可你依然可以看出它漏油严重,这样的刨床,其加工精度存疑。其他的还有管理问题,管头不管脚。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工厂的出品必然马马虎虎。”

“你不能对生产螺丝的厂家与生产航天器的厂家提同等要求。”

“制造业只能有不同的标准,不能有不同的态度。”

钱宏明不急不躁地一笑:“如果市场普遍需求的是负公差、短尺、廉价,那么你是追逐市场,还是追逐理念?”

柳钧语塞,人非圣贤,谁不追本逐利?他看看钱宏明,又环视空阔阴暗的车间,犹豫了:“坚持理念是件很奢侈的事,尤其是不能要求别人。”他伸出手指,边走,边从一台台古老的机床上滑过。这些机床他都熟悉,自他记事起已经待在这里,二十多年没移动分毫。他至今依然能背出机床铭牌上标明的年号。比如现在手指底下的是全车间最年轻的七三年的台式钻床,可偏偏这最新最简单的却是最不好用的。这样的钻床,能要求它打出多少精度的孔?柳钧本着科学的态度,可不相信人定胜天。

冰冷的感觉从冰冷的铁疙瘩传来,十指连心,寒彻心扉。柳钧开始有些理解爸爸为什么一提厂子就心病发作,爸爸每天面对这些,早已寒透了心。想想病床上可怜的爸爸,看看眼前衰败的车间,柳钧的一颗心开始动摇。

钱宏明站在原地,默默看柳钧走向黑暗的车间深处,不禁想起前不久参观的市一机郊区新厂。一水儿的钢结构车间,每一处设计细节在他这么一个半行家看来,无不最大限度地追求高效、节能、安全、清洁。尤其是那一台台进口机床,不说别的,操作工可以穿天蓝工作服,便已说明一切。想柳钧刚从同样窗明几净的德国工厂出来,对眼前的黯淡自然是无法适应。再说,这前进厂是他柳家的产业,一个血性男儿怎可能眼看家业衰败而无动于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