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四面来风(第3/9页)

这时,一个家丁过来:“老爷,汪海鲲来了。”

“我就来。”卢德恭说罢又回头,“记得贴上封条。”

汪海鲲见到卢德恭过来,迎上前去:“卢伯伯,您找我?”

卢德恭轻描淡写地说:“也不是什么大事儿,我这一辈子,读的全是圣贤书,有一些读书笔记和诗稿。我这儿人杂,放着心里不踏实,如果方便,想放到你那儿。待老夫告老还乡的时候,再取回来,整理整理,也给后人留点东西。”

“恩师乃当今文坛大家,能够侍奉左右,聆听教诲,已经是学生三生有幸。只要恩师信得过,学生一定不惜生命,来保护好恩师的心血。”

“言重了,言重了,老夫这点儿文字,也不过是管窥蠡测,敝帚自珍罢了。有一条,这件事儿,不要跟任何人提起。”汪海鲲认真地点了点头。

山东历城一个典型的北方小村庄,到处是低矮的草屋,中间有一户瓦房,显得有些突兀。

瓦房院子里,几名妇女正在晒红枣干,有说有笑,旁边一个五六岁的光头小男孩牵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小土狗,一派祥和景象。

一群官兵突然仿佛从天而降,包围了这户瓦房,冲进院子,训练有素地站好位置,吓得妇孺抱头尖叫。

阿克占走了进来,拿出圣旨:“上谕,着两淮巡盐监察御史阿克占抄查故犯官尹如海家产,逐一造册据实回奏,不得丝毫欺隐。”

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吓得面如土色,只顾磕头。

阿克占合上圣旨,语气转作温和:“老嫂子,不用怕。我也是奉上命,对事不对人,请多担待!”随后语气严峻地对官兵,“给我抄!眼睛放亮点别漏了!”

官兵们一拥而进屋子。

阿克占一转身,发现尹如海老娘拄着拐杖,就站在角落里,老太太一句话不说,眼睛阴森地看着众人。

阿克占心一软,别过脸去。

篱笆墙外,闻讯而来的乡邻们对着院里窃窃私语,指指点点。

几只漆都快掉光了的破木箱被抬了出来,劈开木箱,除了旧衣服就是书。官兵们陆续向外搬东西。锅碗瓢盆,桌椅板凳,一面缺了角的镜子,一张三条腿的木床,另一个衙役搬着一摞垫床腿的砖。

一堆衣服之中,一个包裹被翻了出来。尹如海妻子不安地动了动,官兵得意地解开包裹,在一个小手绢包里翻出一点碎银子!官兵们面面相觑:“也就五两!”

尹妻涨红面孔:“你这个大人怎么瞎说呢?明明是五两三钱七!”

官兵们都沉默了。

负责造册的师爷一手拿着笔,一手拿着本子,望着地上一堆比破烂强不了多少的家什:“大人,这册该怎么造啊?”

阿克占深吸一口气:“该怎么造,就怎么造!”

何思圣在屋里喊:“大人,大人!”

阿克占疾步走过去。顺着何思圣的手指,他看到老屋的墙上挂着一张已经被烟熏火燎变了颜色的字幅:“拿人一文,则不值半文!”落款是尹如海。

阿克占怔怔地向四下望去,这间瓦房里已经被搬得几乎家徒四壁。

阿克占亲手把那条字幅摘下来,走出屋子,走到小男孩面前,半蹲下来,尽量温和地:“孩子,你认识这上边的字吗?”

小男孩怯生生地回答:“认得。”

“告诉爷爷,写的是什么啊?”

小男孩清脆的童音朗声诵道:“拿人一文,则不值半文!”

阿克占的嘴角抽动了动。他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把字幅交给身边的何思圣,向周围望望:“公事公办吧!”

官兵们七手八脚地将那点东西都搬上了车。老妇、妇女和小孩也被推上另一辆车,并没捆绑。几辆大车——只有两辆上有东西,其他都是空的,在村民的默默注视下推出了院子。小男孩和妇人都哭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