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渴望认识社会(第5/7页)

同学边走边问:“你们一年收入多少?”

“说不清。”

“说不清?”

“有劳动收入,有股份分红,有责任田收入,有副业收入等等。”

“你们村已经这么好了,那还有什么问题吗?”

“不但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少呢,这就是当年出去的人口归问题。现在内地还在搞什么‘农转非’,我们这里却在要求‘非转农’,当年想方设法去了内地或香港的人,现在都希望能回老家落户,这个问题就很不好解决。

在仓新村.全部是别墅式的洋楼。别说香港,就是日本、美国也没有一个村的人能全部住上这种房子。看到这。想起上午参观的贫困山区,真是天壤之别。村里还有个土政策,凡是男丁,年满18岁可分得一块宅基地。村长有四个儿子,盖了四幢别墅。他乐哈哈地说:“现在,别说让我去香港,就是让我去美国定居,我也不想去!

随同而来的外国教师elizabeth小姐十分惊讶:“中国农村这么富?”在她的观念中中国农村全是茅草屋和老黄牛。

萧遥说:“上午看的那个现象是不正常的。要改变的。这里才是正常的,农村就应该这样!”

晚上,好客的村长一定要留老师同学们吃晚饭。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村长在村里的酒楼摆了20桌宴席,全是海鲜。余发觉得他们古水材的富比起仓新村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两个村庄分别处在贫富的两个极端,有比较更有感触。大家都认识到‘天时地利人和’是各项建设的根本保证。广东要追赶四小龙,这个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

过去电视电影中提到哪位发了财见了世面,常用的合同是“去了一趟深圳”“买卖做到了深圳”等等,以此来显示他的实力。这一两年。这类台词不太见了。深圳已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唯一选择了。深圳的周边城市如东芜、惠州,其发展速度就很令人瞩目。深圳已处在一群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中,如果不充分认识到这些,还在沾沾自喜于已往的辉煌,那实在是一种短视。

让同学们认识到深圳需要再度创业,需要后来人为之努力与奋斗。这不正是这次社会调查的初衷吗!

一周实习下来,同学们觉得自己重了些。王笑天说:“真想一下子成为大人,在深圳大展一番拳脚。陈明在实习中第一次感到自己的危机。一种社会知识危机。他对深圳,对社会认识那么少,那么浅。他的实习报告是在欣然的帮助下完成的。萧遥的经历在实习中直接化作一种资本。他就是在一次次社会实践和读书中,努力争取每一份社会投资,充实和否定着自己。他的思想也日趋成熟。

最后一天参观完毕,回家路上正好经过碧奇厂,欣然一下子激动起来。碧奇,她曾在这里学到许多东西。

这时,江老师问:“谢欣然,你寒假是不是在这里打工的?”

“对!”欣然大声地说。

“那你带大家进去看看吧!”

欣然知道日本人厂规很严,迟疑了一下说:“我去问问。”欣然去找总管,总管真给面子,破例同意同学们进厂参观。

欣然非常遗憾川田先生不在,同学们不能看到川田先生的经商手段——在大门口向工人们鞠躬。

当欣然和同学们进了厂房,欣然曾经干过的那条拉的女工见了,纷纷喊:“小拉长,小拉长!”

欣然的同学很奇怪,问:“你是拉长啊?”

欣然自豪地回答:“是啊!”同学们很佩服地看着欣然,陈明也一改平日的傲慢,说:“谢欣然,没想到啊!”

此时,欣然更体会到自己打工的价值。碧奇教给她的东西绝不是她当初想的那么简单,也不是同学们的佩服的目光所能概括的。这段经历已经潜移默化进入欣然的思维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