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明天七点火车站见(第2/5页)

“阿姨,谢谢您了。”

在一个朝北的小暗房里,女人拿出两大一小纸箱:“这是1000个徽章,按5毛算500元,这里是100个袋子,每个1元共100元。”

他们的小摊之所以设在火车站,原因很简单。这里人多热闹,大量的内地人都是通过这里进出深圳的。但凡来深圳的内地人都希望带点纪念品回去,他们就是萧遥的“进攻”对象。

小摊除了卖“深圳欢迎您”的徽章和小布口袋外.还兼卖地图册之类。说小摊其实不很恰当。它只是由一辆小板车外加几块长板组成的。车是余发的,是余发家早些年做小本生意时用的,如今早退休了。萧遥向在马路上刷红白铁栅栏的大爷要了点油漆,把这部板车也漆成曳白相间的色,虽然不好看,却十分醒目。车上有个用来装钱的月饼盒,这是王笑天从家里拿来的。

就这样,他们开业了。

第一次卖东西的心情,根本不像有些人写的那样:“又是兴奋不已,又是羞愧无奈,又是大汗淋漓。刚开始吆喝,是不大好意思,一会儿习惯了。嗓子也就放开了。一群人围上来,忙着说价、拿货、收钱、找钱,根本没功夫体味那种心情;一时间.又一个人影儿也见不着。从总体上说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

偶尔碰上熟人同学什么的,他们也兴致勃勃地留下一会儿帮着招呼顾客。

中午,一个守摊,一个去买盒饭。王笑天说:“等挣到这钱,我请你啜一顿。”

“我可记住了哦。”

南来北往的人,操什么口音的都有。深圳汇集了全国各地元……“袋子那天不是说好8毛吗?怎么才几天就涨了?”

“那天是那天,今天是今天,这两天要货的人可是不断,你不要,别人就要了,昨天还有人出到1块2呢。光袋子上那条拉链就值8毛钱,收1元,连成本都没收回来,要不是看你们是学生……”

“可那天您说的是8毛啊!

“你这个人怎么认死理儿,不要就算了。”女人欲收走。

萧遥和王笑天对视:“1元就1元。

女人眼角的鱼尾纹立刻收集到了一块:“就是。告诉你,你们不会亏的,纸口袋一个还要2块5呢,这是布的,你们还不卖它个4块,5块。”

“一共600元。萧遥付了款,好心好意地说,“阿姨,你们这种徽章不好卖,下次你们用反光材料做底肯定畅销。反光材料也就深圳有厂家,是专利。您不占这个优势,还让内地人占去不成?”

那女人突然问:“你们是哪所中学的?”

“九中。”

“九中?你们学校也经商?”

没等萧遥和王笑天走出多远,难听的话就戳在他们的脊梁骨上:“现在的学生个个都像生意人,不知他们是读书还是经商。”“你没听说一个小学生炒股发了吗?”

双手抱着纸箱的王笑天和萧遥四目相视,哭笑不得。

“明天七点火车站见!”

萧遥总训练自己从这些游客的口音、衣着、行为中判断他们的籍贯和职业。

来了一对中年夫妇,一眼看过去,就是北方小城市不富裕的人家,他俩翻过来覆过去地看着,商量着:“这买回去给大妹二妹戴,她们准高兴。

“小师傅,这玩意儿咋卖呢?”口音是东北的。

“徽章7毛,袋子1块3。”

“哎呀,咋这么贵呢,在俺们那屹塔2块能买老多东西了,深圳银(人)花钱是大手。”

“如果您有心买,1块8。”

“1块8也贵了。”说完又和丈夫嘀咕一阵,“要不就买一个回去吧!”

丈夫却说:“算了,甭买了,走吧!”说完拉拉妻子的衣角,走了几步,妻子又踅回来。

“还是买个吧,这挺有纪念意义的。回去也知道深圳欢迎咱们来过呀。”终于决定买了。

那位中年妇女,撩起最贴身那件衣服,上面有个口袋,用别针别着。她小心翼翼地掏出一张崭新的拾元钱:“小师傅,我要两个徽章,一个口袋。”那动作让萧遥好难受,不忍接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