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第2/3页)

例如,明明都是写侦察排,前一页形容他们骁勇善战,令敌人闻风丧胆;可到了下一页又把他们描述成全世界最瘫软无力、最弱不禁风、最无精打采的人。甚至还把其中一些人写成鬼魂,悲伤地出没在丛林、黑暗的角落和噩梦里。战士们最后全都死了,只是死法各不相同。可是,接着,你又看到他们成群结队地在街头游荡,在战后过着惨淡的小市民生活。

最终,作品里的人物同作者本人一样,都陷入了深深的迷惘。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因为他们都再也无法回到遥远的过去?战前,他们都曾经有过那么快乐的日子,那么诗意的童年,还有青梅竹马的女朋友,有梦幻般纯洁的理想和信念。说起来真是令人感到悲哀,他们曾经是最好的恋人,却又注定永远孤独。他们不仅失去了年轻时候的伴侣,还失去了爱的能力,还要继续在阴影下一天天老去。

尽管作品以“我”的口吻来叙述,但实际上作者可能把自己化身为其中的诸多人物,不过,他到底更像谁呢?是某个侦察兵还是某个鬼魂?又或是埋在丛林深处的骨骸?他是那个来自良好的家庭,后来被战争断送了学习机会的人呢,还是那种曾经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却又充满偏见的人?我实在弄不清楚。

我只是明白了为什么他不想办法出版自己的手稿,明白了为什么他托付给一个哑女来保管,那完全是因为哑女绝对可以为他保守秘密,他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他在手稿里表现出来的那些混乱的思绪也将沉入历史的废墟。他不在乎那些,因为他不是为了出版而写的,他写那些东西只是因为他非写不可,他要借着纸来思考。

慢慢地,我开始用一种随意的、简单的方式来阅读那摞厚厚的手稿,我不管页码顺序,不管它看起来是否连贯。我一页页地看着,有的纸上就是一封信,有的是从笔记本里掉出来的一页日记,还有的是准备给报纸和杂志投稿的草稿。我把它们合并起来,然后一页接一页地读下去。我发现其中还有几张照片,几首诗,几张手抄的乐谱,几张简历,还有勋章证书、伤残证以及一副不太完整的、破破烂烂且脏兮兮的扑克牌。

这种随意的阅读方式有助于我了解作者。我现在觉得,眼前这部作品出现了另一种全新的样貌,展现出作者生活的真实而非虚构的一面。

我重新按照自己偶然得到的顺序将它们编排了,只抽去了其中一些字迹模糊,或字迹潦草而无法阅读的部分,以及重复书写的部分,还有那些涉及他人隐私的书信和他摘抄的很隐晦的故事。

在新的文稿中,我并没有增添一个字,我只是像一个玩魔方的人将它们进行翻转和编排。但是,当我抄完之后重新阅读,我惊讶地发现,里面的故事其实体现出的是我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状态,好像从这种文字和结构的巧合中,我和作者的思想不期而遇,变得很亲近,令我甚至疑心自己在战争中就认识他。

是的,我一定见过他。尽管他跟以前反差巨大,但我还是认出了他。他瘦高个儿,皮肤黝黑、干燥,长得不帅,脸上有火药烧伤后留下的斑点,还有一个深及骨头的伤痕。他沉默寡言,看人的眼神有点粗野。

我们曾经在战争征途中见过面。我们一起拖着身子逃离血腥的战场,一起走过泥泞的道路,肩上扛着半自动步枪,背上还有行囊,有时候还光着脚丫。我跟他一样,跟一切越美战争中的战士一样,曾经生死同命,分担所有的胜利与失败,分享幸福与痛苦,承受得与失。

但是我们都被战争毁掉了,只是各自被毁的方式不同。

在共同的战争背景下,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场自己的战争,内心深处都有自己对人性、对战争年代的独特看法。当然,在战争过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我们相似的地方恰恰在于:我们都经历了沉重的战争,但又有各自不同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