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后记(第6/6页)

应该说明的,是关于本书的翻译。因为它是用象征主义和意识流方法写成的,内容涉及古希腊罗马神话、东西方几大宗教和哲学流派及天文、地理、数学、逻辑、历史、艺术、音乐等整个人类文化领域的许多专门知识,独特的文体中还掺杂大量生冷的乃至作者自己创造的词语,句子结构和标点符号也非同一般,要读懂它已不容易,要移译就更加困难,连作者本人都说他的作品“不可译”(8)。《彼得堡》首次被译成德文出版时,精通该文的作者说,“尽管译者具有修养”,但“译得真糟糕”(9)。本人俄汉两种语言及文学修养都不高,所以尽管自己青年时代曾在小说描写的那个地点生活多年,花了比译一般文学作品多数倍乃至近十倍的时间和精力,但对译文仍感到非常没有把握。坦率地讲,有不少地方实在没办法,是连蒙带猜译的。之所以把它拿出来见读者,一方面试译了一章半在《世界文学》上见刊后得到了一些同行和读者的首肯、鼓励,同时也因为我国至今没有人翻译过它。我只希望我先来冒一次险,抛出一块粗陋的砖,以便在不久的将来能引出较好地传达出这部名著风采的美玉来。让我们共同努力,把我国的外国文学名著翻译中的这个空白填上。

我的老伴杨光通晓英俄两种外语,长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执教翻译理论和实践课,出版过多种译作。在《彼得堡》的翻译过程中,她也付出了智慧和心血。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正如上面已经提到的那样,《彼得堡》原文有两个不同的版本。一个是1913至1914年在杂志上发表后于1916年由杂志社出的单行本,另一个是十月革命后经作者本人删节、压缩于1922年在柏林出版的本子;苏联二三十年代流行的均是后者。本书是小说未经删节、压缩最初面世的文本,根据1981年莫斯科的科学出版社所出苏联科学院文学典籍丛书版本全文译出。

靳戈

1997年4月15日于北京苏州街寓所


(1)转引自《俄罗斯文学史》第四卷,列宁格勒,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557页。

(2)《文学遗产》第70期,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63年,第311页。

(3)《苏联文学艺术问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12—13页。

(4)《苏联文学问题》,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第45页。

(5)见《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第1卷,第757页。

(6)列·康·多尔戈波洛夫:《安德列·别雷和他的长篇小说〈彼得堡〉》,列宁格勒,苏联作家出版社,1988年,第44页。

(7)见《致伊万诺夫—拉祖姆尼克的信》。

(8)《作家自述》,见《世界文学》1992年第4期,第201页。

(9)《作家自述》,见《世界文学》1992年第4期,第201页。

The End

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旗下电子书出版机构http://www.bookdna.cn新浪微博:@BookDNA本唐在线出版 微信公众号:本唐在线出版

如您发现本书内容错讹,敬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指正。

成为作者,只需一步

To be an author, just one click.

BookDN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