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杂纂(第2/5页)

陈维崧逝世后,这幅画为后裔所世守,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历朝都有名人加入题咏,风雅不绝。但道光以后,此图遂无消息,不知尚在人间世否?

迦陵填词图及题咏,有乾隆五十九年(1794)陈药洲的木刻本,另有道光二十五年(1845)长沙翻刻本。本刊所印图版据乾隆原本复制。

(六)刘熙载论稼轩词

兴化刘熙载融斋主讲上海龙门书院十四年,淞沪俊彦,多出其门。著《艺概》六卷,论文、诗、赋、词曲、书法、经义,尤多通方卓越之见,百年来谈艺家辄奉为圭臬。刘氏捐馆后,及门弟子为刊其遗稿,曰《古桐书屋续刻三种》。书刻于光绪丁亥(1887),传本绝少。其中《游艺约言》一卷,乃《艺概》之馀稿。有论稼轩词者二则,未为诸家研究辛词者采及,今录于此:

英雄出语多本色,稼轩于是可尚。

杜诗云:“前辈飞腾入,馀波绮丽为。” 以词而论,飞腾惟稼轩足以当之,绮丽则不可胜举。”

(七)哑响

虚谷《书李虚己诗后》云:“虚己官至工侍,初与曾致尧唱和,致尧谓:‘子之辞工矣,而其音犹哑。’虚己惘然,退而精思,得沈休文‘浮声切响’之说,遂再缀数篇示曾,曾乃骇然叹曰:‘得之矣。’予谓此数语,诗家大机栝也。工而哑,不如不必工而响。潘邠老以句中眼为响字,吕居仁又有字字响、句句响之说。朱文公又以二人晚年诗不皆响责备焉。学者当先去其哑可也,亦在乎抑扬顿挫之间,以意为脉,以格为骨,以字为眼,则尽之。”

蛰存按:虚谷谓“工而哑,不如不必工而响” ,此语则谬。夫工者兼意脉、格骨而言,响则徒在用字,字响而意脉格骨未见其工,其诗亦何有佳处?至吕居仁“字字响、句句响” 之说,亦言之过矣。字字响则全句实哑,句句响则全篇实哑,无哑处安见其响处耶?哑响之说,实抑扬之谓,欲扬必先抑,彼知诗之须响字,不悟响字政须哑字衬托也。

(八)《唐宋词集序跋汇编》

一九五九年,我以“右派分子” 资格,从嘉定劳动回来,被安置在华东师大中文系资料室工作,本职工作十分清闲,一天用不到八小时,因此,我就利用空闲,抄写历代词籍的序跋、凡例,打算从这一方向,收集词学的研究资料,编为一书,亦可以说是别创一格的编纂工作。用了四五年时间,时作时辍,抄成了一部七八十万字的《历代词籍序跋汇编》。

这部稿子,在资料室书橱里沉睡了将近二十年,到一九八四年才由继任工作人员找出来送给我。由于当年是用土法造的格子纸抄写的,纸已大半霉烂,字迹不清,不得不挑出一部分无法辨认的,请中文系同学重抄了一份。

华师大中文系毕业生季寿荣在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工作,一九八五年到上海来组稿,我和他谈起,有这么一部文稿,还在找出版家。承他热情,把文稿带回北京,向编辑部推荐。不久,收到他的信,说该社已决定接受此稿,列入出版计划。但是,大约由于文史资料书不景气,这部文稿至今未能印出。

上星期,有人送来一册江苏教育出版社印行的《唐宋词集序跋汇编》翻阅一遍,正和我编的那本书大同小异,不过只收了唐宋部分,可是也已有四十七万字,似乎编者搜索得比我更为详赡。这一部分能及早印出,为词学研究工作者利用,确是可喜的事。

我在抄集这些词籍题跋的过程中,无意之间,弄清楚了一个问题。“词” 这一种文学形式,在唐、五代时,名为“长短句” 、“曲子词” 。在北宋时,名为“乐府” 或“乐府雅词” ,或“近体乐府” 。到南宋中叶,才出现“诗馀” 这个名词。到南宋晚期,才确定这种文学形式的专名为“词” 。在南宋中叶以前,一切单用的“词” 字,都是“辞” 字的简体字,其意义是“歌辞” ,是一个普通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