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唐诗宋词中的六州曲(第4/6页)

小梁州(附录)

杨用修《词品》云:“贾逵曰,梁米出于蜀汉,香美逾于诸梁,号曰竹根黄,梁州得名以此。秦地之西,敦煌之间,亦产梁米,土沃类蜀,故号小梁州。曲名有小梁州,为西音也。” 按用修此文甚谬。《文献通考》云:“《禹贡》曰:‘华阳黑水惟梁州’。舜置十二牧,梁州其一也,以西方金刚,其气强梁,故曰梁州。” 是梁州以强梁取义,贾逵以梁作梁,其说不足据也。唐乐有以边地为曲名者,曰伊州,甘州,凉州,石州,胡渭州,氐州,是谓六州。凉州,汉武帝时置,以其地处西方,常寒凉也。《新唐书乐志》云:“凉州曲,本西凉所献,其声本宫调,有大遍,小遍。” 大遍者,大曲也。元稹《连昌宫词》云:“逡巡大遍凉州彻。” 即谓此也。小遍者,小曲也。唐诗人如李白,王之涣,王翰,耿纬,均有凉州词,皆七言绝句,此小遍凉州,亦即所谓小凉州也。唐人歌曲,惟有凉州,无梁州。至宋时多误作梁州,于是小凉州亦误作小梁州矣。用修谓西秦有小梁州之称,载籍无征,盖臆说也。

伊州

伊州,亦西凉乐。《乐府诗集》有伊州歌一篇,凡歌五遍,入破亦五遍。歌第一,第二为七言绝句,第三至五为五言绝句。入破前三遍七言,后二遍五言。伊州大曲,体制存于今者,惟此一篇耳。此曲属商调,开元中西凉节度盖嘉运所进。王维有《伊州歌》一首,殆唐诗人制歌词之最早者。王建《宫词》云:“新学管弦声尚涩,侧商调里唱伊州。” 侧商之义,姜白石《琴曲序》已有解释,兹不赘。王灼云:“伊州见于世者,凡七商曲:大石调、高大石调、双调、小石调、歇指调、林钟商、越调,第不知天宝所制,七商中何调耳。” 按《宋史·乐志》载教坊所奏四十大曲,有越调伊州,歇指调伊州二曲。《武林旧事》载理宗时天基节排当乐曲目,有梅花伊州,属无射商,即越调也。又官本杂剧段数有领伊州,铁指甲伊州,闸五伯伊州,裴少卿伊州,食店伊州五曲。又《岁时广记》引伊州曲咏长生殿事者一遍(见卷三十七“授钗钿” 条),此皆宋时伊州大曲之可得而知者。《艇斋诗话》引洪玉父炎为侍儿小九赋诗云:“桃花浪打散花楼,南浦西山送客愁。为理伊州十二叠,绶歌声里看洪州。” 亦可知宋时伊州大曲为十二遍也。

词中则有《伊州三台令》一调,仅见赵师侠《坦庵词》有一阕。张仲举《听董氏双弦》云:“正宫商分犯,拽归双调,伊州入破,遍三台。” 乃排遍之尾曲,其后即为入破。玩张词意,岂伊州三台亦大曲中之一遍耶。又有伊州令一调,仅见于《花草粹编》载范仲胤妻所作一阕,文字有缺夺。《词律拾遗》已补足之。此二词皆不知属何律调,殆当时教坊所制小曲,故名目不见于《乐志》也。

伊州亦歌舞曲。《文献通考》云:明皇开元中,宜春院伎女谓之内人,云韶院谓之宫人。凡内伎出舞,教坊诸工唯舞伊州,五天二曲。馀曲尽使内人舞之。似伊州为健舞,故独使教坊诸工舞之。然女伎亦有舞伊州者。张子野词云:“舞彻伊州,头上宫花颤未休。” 刘克庄词云:“贪与萧郎眉语,不知舞错伊州。” 皆可证。

高骈诗云:“公子邀欢月满楼,双成揭调唱伊州。” 白居易诗云:“老去将何散老愁,新教小玉唱伊州。亦应不得多年听,未教成时已白头。” 罗虬诗云:“红儿谩唱伊州遍,认取轻敲玉韵长。” 吴文英词云:“一曲伊州,秋色芭蕉里。娇和醉,眼情心事,愁隔湘江水。” 皆咏伊州曲之歌唱也。白居易教女伎者,当是伊州大曲,非朝夕所能娴习,故有“未教成时已白头” 之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