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说《杨柳枝》、《贺圣朝》、《太平时》(第2/4页)

到了长庆年间,洛阳忽然又流行一支所谓“新翻杨柳枝” 歌曲。这时,诗人白居易正在洛阳,他很喜欢听这支歌曲,就写了八首歌词,另外又写了一首二十韵的五言诗以赞美它。这首诗的小序云:“《杨柳枝》,洛下新声也。洛之小妓有善歌之者,词章音韵,听可动人,故赋之。” 诗中有句云:“乐童翻怨调,才子与妍词。” 又云:“取来歌里唱,胜向笛中吹。” 《杨柳枝词》八首中有句云:“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这些诗句都说明:教坊旧曲《杨柳枝》,原为笛曲,至此时,洛阳乐师把它改为歌曲,给小妓歌唱了。

段安节《乐府杂录》云:“《杨柳枝》,白傅闲居洛邑时作,后入教坊,” 这一条记载显然是错误的。第一,在白居易以前,《杨柳枝》早已是教坊乐曲了。第二,《杨柳枝》曲调不是白居易的创作,白居易不过给这个曲调配了八首歌词。后来因刘禹锡等诗人的和作,于是《杨柳枝》新翻遂成为风靡一时的流行歌曲。白居易诗中所谓“古歌” ,乃指唐以前的折杨柳;所谓“旧曲” ,乃指开元时教坊曲《杨柳枝》。刘禹锡的《杨柳枝词》第一首亦云:“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 这里所谓“前朝” ,有人以为指隋朝,也是错误的,应当是指玄宗朝。

从卢照邻、韦承庆、沈佺期以下,初盛唐诗人十馀家,都有折杨柳词,都是赋咏笛曲。杨巨源是德宗时人,贞元五年进士,他的诗集中也还有折杨柳词。但是,自从白居易、刘禹锡唱和以后,就不见有折杨柳词,诗人所作尽是《杨柳枝》词了。

再迟一些,到宣宗大中年间,温庭筠与公卿子弟令孤滈、裴諴等,为歌妓作“新添声《杨柳枝》” 词。从“新翻” 到“新添声” ,《杨柳枝》歌词又有了发展。僖宗乾符五年,诗人薛能为许州刺史。他令州妓少女作《杨柳枝》健舞;也作了歌词,称为“《杨柳枝》新声” 。其诗有云:“柔娥幸有腰支稳,试踏吹声作唱声。” 这两句说明了《杨柳枝》从笛曲改作歌曲,又以歌曲伴舞,成为舞曲。大概其音声节拍也一变再变了。

但是,无论是折杨柳或《杨柳枝》,在唐人诗集中,都是七言绝句的声诗。温庭筠所作新添声《杨柳枝》词,也仍是七言绝句,因此我们无从知道歌唱时的添声情况。不过,敦煌曲子里有一首《杨柳枝》,其词云:

春去春来春复春,寒暑来频。

月生月尽月还新,又被老催人。

只是庭前千岁月,长在长存。

不见堂上百年人,尽总化为陈。

又《花间集》有顾夐的《杨柳枝》一首:

秋夜香闺思寂寥,漏迢迢。

鸳帏罗幌麝兰销,烛光摇。

正忆玉郎游荡去,无寻处。

更闻帘外雨潇潇,滴芭蕉。

又有张泌的《杨柳枝》一首:

腻粉琼妆透碧纱,雪休夸。

金凤搔头堕鬓斜,发交加。

倚着银屏新睡觉,思梦笑。

红腮隐出枕函花,有些些。

以上三首,都以七言四句为基础,其下各加一个短句,可能就是所谓“添声” 部分。此处本来是和声,故作词者不在此处填词。后来和声也成为正曲,作词者就也填上实字,于是成为《杨柳枝》新调。北宋词人作《杨柳枝》词,都继承《花间集》的格调,即四个短句都用三言句,而敦煌曲的形式却没有出现。王灼《碧鸡漫志》已有所说明:“今黄钟商有《杨柳枝》曲,仍是七言四句,与刘白及五代诸子所制并同,但每句下各增三字一句,此乃唐时和声,如《竹枝》、《渔父》,今皆有和声也。”

殴阳修有一首词,调名《贺圣朝影》:

白雪梨花红粉桃,露华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