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第4/5页)

他想起小的时候,姑姑就跟其他人家的姑姑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每次过来奶奶都会开心,不过说起来姑姑来的其实不多的,四兄弟比较起来就是经常过来,不管是过来玩,还是送吃的。

他勾勒出姑姑的短发,窈窕的身形,之前姑姑是这样的吗

他努力的回想,头发衣服那些不算,光看别的,姑姑好像变化不大啊,岁月真的是特别优待她,就像是时间的宠儿。

还有姑姑的学习劲头,一开始的学历是小学的,结果一路自学,到了高中毕业,现在她还有在看书,就算姑姑没有上大学,应该也差不多了吧

想到这里,他重新拿起解到一半的题。

姑姑现在有这个成就了依旧还在学习,他还这么年轻,终究是不能轻易说放弃啊。

还有时间,加油拼一把就算还是不行,以后想起来也不会后悔

苏茴有些无聊的看着自己面前的果盘,面上是看不出来的。

她的对面,潘佳业和王海雯正在说起孩子的教育问题。

王海雯的孩子还小,正在上小学,潘佳业最大的已经初中了。

眼看着就要升学,他现在正在犹豫要不要把孩子送去香港,正在跟王海雯取经。

香港近,有什么,他可以照应,别的地方就太远了,隔了一个大洋的,他现在不考虑。

说起来,苏茴的几个孩子年纪是最大的,而且在学业方面都不用她操心了。

一个在部队,一个在体制内,一个在读研究生,一个在最发达的国家留学。

她家这情况,不管是潘佳业也好,还是王海雯也好,都很羡慕,有这个基础在,孩子日后只要不走岔路,下半辈子是不用担心了。

对于他起了心思送孩子去香港那边上学,王海雯是赞同的。

“我说这话你可能不爱听,但是现在这就是现实,在国内很多地方跟不上外面,而且现在出国留学也不需要有那么多的顾虑。”

现在一些地方比较发达的掀起了一股出国热,张定国通过学校公派留学出国,没有办法满足这个条件的,他们就申请自费出国。

在经济这方面,潘佳业承担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没问题,他要考虑的,就是孩子在那边能不能适应生活会不会习惯,能不能交到朋友会不会被排挤

说起排挤这个问题,苏茴点了点头“在香港还好,在国外的话,肤色不同,受到排挤不罕见。”她说的这个,就是基于张定国那边,他去的是一个以白种人为主导的国家,在那里学习他遭遇到了不少的歧视,虽然他寄回来的信上在这方面的内容什么都没有写,只写了他学了什么什么,跟小伙伴一起怎么怎么样,全都是一些报喜不报忧的话,但是他说的那些小伙伴,全都是在国内一起结伴出国留学的,目前为止,在他的信里面出现的外国小伙伴,一个都没有。

就像陈新云一样,他会看不起大陆人,而在更发达的地方,看不起来自不发达世界的学生,还跟自己外表有着如此大差异的学生,这并不难以想象。

他们或许不会把歧视放在明面上,但在生活中相处中,做一点小小的手脚,就足够让他们吃到苦头了,这个苦头只能靠他们自己征服,苏茴能够给张定国的,就是没有后顾之忧的留学费用,加上他们是公派留学出国的,本身也有费用报销,其实花费不了多少钱,只要不去买什么东西,他们自己都吃用,问题不大。

毫无疑问,在那里很多技术、知识超越了国内,所以他们才会出国留学,想要从这里学到知识。

有一些人已经被迷了眼睛,不想回去国内了。

但同样也有那么一批人,外面的世界越繁华,他们越想要早点学成回国,他们已经落后了,他们要加快自己的脚步,才能早点追上。

这里的世界是很繁华,但是祖国只有一个,那片培育他们的土地,现在正需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