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第3/7页)

看到这些学生个个勤奋,两个带队的老师也很欣慰。

这一次出发的,老师和学生系别很杂,学生是从报名的学生中抽选合适的人选,这两个老师也是在老师群体中经过了考核才能当带头人的。

他们两个人中,最主要的负责人就是文学倾的朋友,经济学的教授唐科平,他在之前是出国留学见修过的,资历没得说,在他们系也是饱受大家尊敬爱戴的一个教授。

分到了唐科平老师这一组,他们四个人自然也熟悉了起来,在这几个同学之中,张卫国跟唐科平的高徒特别聊得来。

搭上话以后,他们互相验证了一些彼此了解到的观点,展开讨论,这一讨论发现:“咦,我也是这么想的,你也是啊!”

“你这个是哪里来的?给我看看?”

“我也同样赞同上面的观点,我们不应该固步自封。”

“对,我们要睁开眼看世界,一步一步的开放市场,这留下了缓冲,也能让大家慢慢稳健的接受改变。”

“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我们不能落后。”

“有些人对个体户带着偏见,实际上,同样是凭借自己的双手得到劳动成果,这跟辛勤劳动的人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不能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

“商品的流通也是十分重要的,商人负责把一样商品从另一个地方带到别的地方,之前物资紧缺的时候大家想要买某种东西,但是国家的生产排不上来,只能缺货,民众们也无法享受到想要购买就能购买的该样商品的福利,如果开放市场的话,看到有利可图,就会有商人从别的地方或者是自己生产来卖到该地来赚取薪酬。”

“当然,不过一定要经过严格的把控,有一些市场是不能完全开放给个人的,比如说粮食,民以食为天,过于放宽限制,很容易在灾难的时候出现粮商囤粮以抬高粮价,弄得民不聊生……”

“还有的就是国家战略物资石油等等,这些都要国家出面,而一些比较次要的,可以……”

“对,管控和放开缺一不可。”

他们在那里越说越默契,只恨之前因为不是同一个系的,他们没有什么打交道的机会,错失了那么多时间互相交流。

严路他家里就是干部出身的,接触的事情多,接触面也广,在家里耳濡目染。

张卫国同样也是个接触面广的,除了自己本专业的,他杂七杂八的旁听了不少的课,经济方面也有,被他妈妈说过之后,他也去听了几次课,自感受益良多。

严路也对张卫国很是惊艳,张卫国在他们学校还是挺有名气的,因为他是一个才子,还是一个天才,他考上他们大学的年龄比较小不说,还修了双学位,而且在两边的成绩都相当不错,一般人哪里应付得来,但他就行,不但行,还做得津津有味,有声有色,让人不佩服都不行。

他写的文章就读过几次,确实写得好。

交谈着,他无法避免的对张卫国的妈妈产生了好奇心。

张卫国虽然没有张口闭口我妈说,但是话里话外显然受了他妈妈不小的影响,他妈妈也是一个名人,差点就被当做一个典型来采访表彰了,后来据说是他妈妈不想太张扬才作罢,说出来确实让人很佩服。

他家四个兄弟,四个兄弟都考上了名牌大学,三个就在他们首都大学,你说这厉不厉害?

更厉害的是他们的出身,就是普普通通的乡下人,唯一不普通的就是他们爸爸是个烈士,可以想象,没有唯一的一个壮劳力家里的生活会过得多么困难,这给他们增添了不少色彩,在这样的家庭他们都能培养成这样,他们妈妈肯定居功至伟,据说他妈妈是小学老师,应该是一名很出色的老师,是他们学习上的引路人,后来,有下放的文老师帮忙教导,但那也无法抹去他们妈妈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