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水的传说(第2/3页)

打那时候开始,香水这东西,才真正从法国宫廷,向民间散布开去。17世纪,法国腾飞、雄起欧洲,路易十四把假发、高跟鞋、天鹅绒袍子和香水一起热闹开来。到18世纪,香水这产业,才在欧洲大肆铺开。本来嘛,这是阿拉伯人的勾当,基督徒显然不该太配合,但那时西欧诸位,都很懂得变通。香味是天堂的味道,是上帝所赐,我们要细加呵护才是啊!

18世纪,以意大利和法国为首,全欧洲都展开了如火如荼的制香运动。薰衣草、鼠尾草、玫瑰、茉莉花之类植物,被一一分拣萃取。麝香可以保存长久,雄麝们于是难逃猎人魔爪。欧洲航海家们,那时已经把触角深深渗透了东南亚香料群岛,发现东南亚是个香料宝库,那还有什么客气的?于是在印尼,多了这么个行业:算着丁香花蕾完全成熟前,集中采摘,欧洲资本家雇当地人,爬到树端,使棍子打丁香花蕾,落英满地,收进网中,晒,等晒黑晒硬,形如钉子了,就收。实际上,丁香的拉丁文clavus,也就是钉子的意思;又比如,肉豆蔻长出橘黄果实时,用长杆打落,晒到干爆,变成灰棕色,又可以提炼了。这一系列东方来的香料,被萃取后,就是所谓东方香型,有异域风情。

最传奇也最让人想不到的是:香水业发展,让海里的鲸鱼倒了大霉。原来抹香鲸肠子里有分泌物,干燥后成浅黑色,仿佛琥珀,质感如蜡,有香味,就是龙涎香。这东西不仅自己有香味,而且可以做香水的定香剂。当然,抹香鲸会把龙涎香上吐下泻,排出体外,但你总不能驾艘船在抹香鲸身后当跟屁虫,专门拣人家的排泄物吧?19世纪,捕鲸船把龙涎香当成了头号目标,捕到了大鲸,肉可能随便吃了或扔了,脑子用来熬油,而龙涎香却是大宝贝,细心收好,上岸换钱。

当然啦,在欧洲范围内,到底还是意大利和法国的香水工业最发达。一是天时,意大利人和法国人起步早,又有手工艺传统。须知香水最初在法国发展,和皮革有关。法国南部有名的格拉斯,最初原是皮革手套制品基地,可是众所周知,皮革制品有臭味,国王陛下和爵爷们穿皮衣戴皮手套讨好贵妇人时,总不能满身动物臭味吧?所以路易十四御宇期间,格拉斯就有了皮革手套商会和香水制造商合一的商业模式,这就抢先了所有人一步。二是地利,南法的普罗旺斯和意大利的西西里和卡拉布里亚,都是地气温暖,种啥长啥,有大量香味植物可供萃香取味。到18世纪,格拉斯当地就已经提炼出新的商业模式,把香料种植和精油提取合而为一,从原料生产到配制,一条龙服务了。加上法国化学工业出名的发达——早年法国人尊崇炼金术,所以贵族都爱倒腾瓶瓶罐罐,到18世纪,出现了拉瓦锡、库特瓦、沃克兰这些科学人物,所以到18世纪时,法国人已经在香水业领先一步了。

当然,最后最关键的,还是法国的百货业。

19世纪20年代,巴黎建筑始有钢铁与玻璃元素,不久就有了拱廊和百货店文化。19世纪中期,巴黎连着办世博会,全世界都来巴黎买东西,工业革命和商业完美融汇。本雅明总结说,当时巴黎的商业模式就是卖梦——把商品包装得如梦似幻,然后拿去销售。这事不稀奇:以前阿拉伯人为了骗欧洲人买肉桂等香料,还编出“肉桂是从悬崖上的大鸟处偷来的”之类浪漫传说,法国人也学了这招,知道奢侈品总离不开梦幻,所以19世纪后半段,香水就和梦幻、浪漫、美女、贵族、东方神秘、园林风景挂上了钩,让人手持香水,只觉得满眼都是薰衣草、玫瑰花、晚香玉、土耳其宫廷绒毯,再也不会想起捕杀鲸鱼、剥削印尼老百姓、化学实验室里工科生计算剂量之类不浪漫的活动。之后20世纪香水大行其道,只是顺理成章:奢侈品从来卖的就是感官的享受、爱情与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