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必先利其器(第2/2页)

原则上,一棵树只有中心一段可以做画板。边材和树皮,太容易被虫子袭击了。当然,树木中心也未见得太平,遇见木质粗、木纹龟裂的,还是只能用布片或羊皮纸直接贴上。木板拿过来了,先得上石膏或胶——大师切尼尼认为起码得八层才够劲,也有人想法子,用铅白、油和胶水自制了图层的,总之是变着法子抵抗坏天气和虫子。意大利人也积极往外寻觅,他们发现,西班牙那边,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使松树,加泰罗尼亚人用杨树,但都不及意大利本土的,没奈何,他们只好偶尔也接受一下北方弗兰德斯人的玩法了。

欧洲北方人多工匠,安特卫普和阿姆斯特丹都有能工巧匠,专门负责把橡木干燥、涂料,完成后送给画家。橡木用完了,就找波兰人进口。15世纪,弗兰德斯人普遍要把木头干燥八到十年才制画板。16世纪之后,他们改良了技术,二到五年就可以开工了:打磨平面,用白垩和胶水涂层,然后由行会前来验收质量,再贩卖到欧洲各地。当然,画家们也自己处理画板,比如,伦勃朗1642年画传世的《夜巡》时,传闻就用过沙子、胶水和泥土来制造涂层,给模板施以厚重细腻、易于着色的表面。可惜订购画的自卫队不解风情,背地里埋怨:伦勃朗这厮,画里十几位人像站位乱七八糟倒还罢了,这画板没用兽骨粉胶这等高贵材料,就是在偷工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