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慕尼黑的一间公寓 1

慕尼黑

这里是施瓦宾时尚街,生性浮夸、与日俱增的上层人士几乎掌控着这片区域的每一个角落。不过也有几处例外,比如像埃德波特大街的六十八号公寓楼,就躲过了他们的触角。两栋战前风格的红色砖砌大楼间,六十八号公寓像个不知趣的楔子一样嵌了进去,好像个相貌丑陋、不受喜爱的异母妹妹。它的正面用米色的泥灰粉刷过,上面裂着口子,整个建筑呈蹲坐姿势,样式憨傻而粗俗。结果,住在里面的人也像是受到了这种气氛的感染,生活慵懒涣散,他们之中有潦倒的学生、艺术家,还有放荡不羁、顽固不化的摇滚爱好者。拉辛格夫人是这里管事儿的。据说,在原来的六十八号公寓遭遇盟军轰炸被夷为平地之前,她就一直住在这儿。一些爱管闲事的邻居觉得这栋楼实在有伤大雅,有必要上下装修一番,可也有些人觉得这么做不妥。这栋楼散发着波希米亚人桀骜不驯的生命气息,可以称得上是德国的蒙马特区。黑塞、托马斯·曼、列宁都曾在这里生活过,就连阿道夫·希特勒也不例外。据住在二楼的教授说,这位当年被奥地利驱逐出境的年轻人同样也是在这条安静的街道找到了他的灵感。照理说,他也应该被归到大人物的行列,可这儿的老住户几乎都不愿意承认这个事实。

在学生和同事们眼中,他是斯特恩教授;在街坊邻居眼中,他是本杰明;在偶尔前来拜访的老乡人眼中,他是本雅明[1]。特拉维夫北部有一栋不知名的大楼,用石材和玻璃筑成,那里存着一份文件,记录了他年轻时的一些事迹。他曾经多次请求把那份文件毁掉,但无济于事。所以,只有那里的人才知道他的另一个身份:本,阿里·沙姆龙最年轻的一个手下,性格任性。虽然在过去的四年里,本杰明·斯特恩一直在慕尼黑赫赫有名的路德维希大学做客座教授,但严格来讲,他仍是希伯来大学的一名教员。这就像耶路撒冷借给德国一笔永不必归还的贷款,可斯特恩教授并不在乎。对于一个犹太人来讲,不幸总是和自己族人的命运莫名其妙地纠缠在一起。不过从眼前这段时间来看,栖身于德国要比在耶路撒冷或是特拉维夫好过得多。

据说斯特恩教授的母亲曾从一场里加[2]的犹太人街区恐怖洗劫中死里逃生,这件事让六十八号公寓的其他居民都觉得斯特恩教授有些特别。他们对他充满了好奇,觉得他就是他们内心良知的化身。看到巴勒斯坦人民的不幸,他们会找他诉说不满,遇到一些他们平时不敢向父母或祖父母提出的问题,他们也拿来向他请教。在这些人眼中,斯特恩教授就是他们的咨询师,是值得他们信任的智者。学习上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向他虚心请教;失恋了也来找他,发泄郁闷的心情;饿了,他们就把他家的冰箱洗劫一空;没钱花了也问他要。最重要的是,斯特恩还扮演着发言人的身份,因为拉辛格夫人很凶,平时和大家发生争执的时候,教授是唯一个敢上前和她说话的人。教授和那个老女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像是一种亲缘关系。顶楼住着一个名叫艾利克斯的学生,心理学专业。他说:“这叫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比如囚犯和狱卒之间、主人和仆人之间都能产生这种心理现象。”可实际上,教授和那个老女人之间远非那么简单,他们更像是―对志同道合的同志。

去年,斯特恩教授以万湖会议[3]为主题的著作成为了国际畅销书,他也动过脑筋,想要搬到一幢更时髦的住宅楼去,比如说,一个环境相对安全、可以看到英式花园的地方。这样一来,就不会再有人随便跑到自己家胡闹了。结果消息一出,街坊四邻都慌了。一天晚上,他们纷纷跑来求他留下,还许下了一大堆承诺:再也不偷吃他家东西,不会欠债不还了;如果他想安静,他们会满足他的要求;不到万不得已,他们不会再来随便打扰他的生活。无奈,教授只好答应不搬家。可还不到一个月,埃德波特大街六十八号公寓又变回往日的状态。不过,斯特恩教授心底里还是很高兴的,因为对于他这个离家的人来说,六十八号公寓里这群叛逆的少年就是他唯一的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