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纪事之初入深宫 第一卷 小荷才露尖尖角 第九章 伴读(第2/3页)

若微以笑相谢,也不推辞,边吃边说:“我娘希望把我培养成十全才女,所以日日紧逼,丝毫不放松,而紫烟是我娘派来的监工,天天盯着我绣花针织,继宗是堂兄,我稍稍得闲,就央求他带我溜出去玩。”

“想不到,宫城之外的女孩儿家也是如此,要学这许多技艺,不管爱不爱,都要苦苦研习。”咸宁公主不由叹息连连,“我还道只是生在帝王之家才有这许多的无奈,没想到你也如此!”

“咦?”若微看着公主,“我也没有想到,本想着公主是金枝玉叶,定是想学就学,任性而为,难到也要学这些技艺吗?”

咸宁公主笑了:“当然要学,父皇母妃督促我们很是严格,不然你以为如何?”

“啊,我们民间女子学这些,不过是为了日后嫁个好夫君,可是身为公主,天之骄女,即使什么都不学,天下男儿也会趋之若鹜的。”若微撑着小脸,呆呆地思量着,不经意间竟然把心中所想全数说了出来。

咸宁公主又是好笑又是好气,见她粉面娇颜,一派天真纯净之态,不由伸手在她脸上轻轻一捏:“你呀!你还这么小,竟会有这样的念头。真真好笑。”

两人虽然隔了五六岁,但是相见即相融,谈笑间一晃到了晌午,公主特意留若微一起用膳。

消息传至太子妃宫中,张妍心中喜忧参半,望着案上那本《金刚经》,她自言自语:“敬之,你的女儿,终究与你不同,她没有承继你的淡泊与中庸之道,她比你知进退,也比你积极。”打开经书,再一次从卷首开始悉心诵读。

文华殿内的上书房里,便是东宫皇孙们授学的地方。

听咸宁公主讲,当今圣上对皇孙们的学问要求极为严格,大约是清晨卯辰三刻起读,下午申时以后才可散学,虽严寒酷暑而不辍。一年之中,除了端午、中秋、万寿节、皇孙本人的生日等五日可免入书房读书,除夕可以提早散学外,均没有假日。

若微悄悄跟在咸宁公主身后,看着皇孙们都一个一个依次入内之后,两个人才悄悄趴在窗户上,向内观望。

只见书房内有凳椅四张、高桌四张,书籍笔砚置于桌上。正中为师傅特设桌椅一套。

皇孙们入内之后先向师傅行礼,姚广孝不肯受微微侧立于桌前,于是皇孙们即向座位一揖,以师傅之礼相敬。

“皇孙们六岁入学”。咸宁公主小声说道,若微点了点头。

听湘汀说过,皇孙们读书前,还要由皇上亲自下令先举行郑重的仪式,然后才能开读。这就是入阁,朱瞻基入阁就学之初,朱棣便为他选任了一批颇有才学的高级官员,其中便以“靖难”功臣、太子少师姚广孝为首。

而读书的方式、方法也很讲究,最初是讲官讲一句,皇孙们跟着照读一句,或五遍,或十遍,读重于讲。

十岁之后,便注重为辩学。

老师会像给学生留作业一样,挑选一些政治问题让皇孙们处理,或是口头裁决,或是笔答,以此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相连,活学活用。

今日辨学的题目就是看似简单实则内涵深远的内容即是:儒学之要义。

与瞻基一同在东宫书房读书的是太子四位年长的皇孙,除了瞻基以外,还有同母弟弟瞻墉,太子侧妃郭氏所生的瞻垲,太子侍姬李选侍所生的瞻■。

题目一出,瞻墉与瞻垲当下便奋笔疾书,瞻■则低头深思。若微抬眼向里望去,只看到瞻基稍加思索片刻,即低头执笔,这才略略安心。自入宫那天起,不知不觉,便将自己与他的一举一动连在了一起。

稍后,各人将答案呈至太子少傅姚广孝面前。他展卷一一阅览,从他的脸上看不出情绪。片刻之后,他才重新将目光投向殿内的诸子。

他的目光最后投向了左侧第二排的瞻墉,“将你的文章念给大家听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