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第3/3页)

陈山子真正走上战场是在参加"六六战役"的时候。"六六战役"是继"永济战役"之后一个非常重大的战役。一九三九年六月,日酋牛岛、川岸因迟迟无法打通这个西部屏障,屡屡遭到上司的训斥后,向中国的军队发动了规模空前的大扫荡。从双方的实力看,无论是兵力、武器、空中还是地面,日军的力量都远远高于中国军队,特别是飞机、战车、远程山野炮都是中国军队所没有的。按照日军既定的目标,这场战役将以"在茅津渡聚歼三十八军"结束。

茅津渡是三门峡左侧、黄河北岸的一个古老渡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日军的进攻是从一九三九年五月二十九日开始的。起初是规模不大的火力侦察,六月六日,日军的数十门山野炮同时响起,日军用他们最不习惯的夜战,从凌晨开始,就兵分九路,一齐凶神恶煞般杀来。虽然,身为总司令的孙蔚如早已料到了日军会以分割包围的战术向部队发起进攻,并且制定了相关的拒敌方案,但日军兵力之众多,火力之集中,还是让中国的军队一开始就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交战不久,几道防线就先后失守。面对敌人愈来愈小的包围圈,便有一支由四十名机枪手排成的一道人墙,他们脱掉身上的血衣,光着膀子,端起机枪,杀向敌阵。这一惊人的举动,为被围困的部队杀出重围争取了时间。但是,仍然有两支队伍没跟上,他们被困在了黄河岸边的许八坡和马家崖。在那两支被困的队伍里,有一个我们始终在关注的人物,他就是陈山子。

八百多名年轻的中国士兵终于被逼上了黄河岸边一座一百多米高的悬崖上。那些士兵年龄都很小,大多是陕西人,是杨虎城家乡的孩子。他们站在高高的悬崖上,身后是奔腾咆哮的黄河,面前是密密麻麻、张牙舞爪的鬼子,放眼望去,云雾茫茫处则是他们的故乡……

八百多名中国士兵先跪天,再跪爹娘,然后立起身一齐喊了声"走!"便都一头扎下悬崖,投进滚滚黄河中。

八百中国士兵集体投河的那一个场景,曾经被山里的村民看到了。据说,最后一名跳河的士兵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成许多碎片,但他仍然高高举着,破碎的军旗在腥风血雨中高高飘扬,像中国人高昂不屈的头颅。最感动人的一幕是他在跳河前还吼了几句秦腔,是《金沙滩》中杨继业唱的那两句:

两狼山——战胡儿——天摇地动——

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

中条山战役前后历时一个多月,后来在国民政府公布的材料中,"计毙伤敌官兵九千九百名",我军"共伤亡中毒失踪官兵达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一名"。中条山会战被国民政府视为"最大之错误,亦为抗战中最大之耻辱"。但不管怎么说,那场战斗打得非常惨烈,表现出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民族气节和情怀。事隔几十年后,有历史学家把中条山战役描写得感天动地,可歌可泣,字里行间虽然没有提到有一个从南洋回国支援抗战的华侨机工为国捐躯的事,但是,陈山子确实就是在那次战斗中牺牲了的。这从两件事上可以得到证实,第一,中条山战斗前,陈山子曾经给南洋的家里写了一封信,告诉家里他们的部队可能马上要与日军进行一场恶战。写信是他的习惯。每当部队开到一个新的地方,他都会给家里写信。但是,那封信却也成了他留给家里的最后的绝笔,从那以后,南洋家里就再也没有收到他的任何信件;第二,陈山子与其说是一名机工,由于他的强烈要求,到后来,不如说是一名拿枪上前线的战士,而他所在的部队,刚好就是那两支被困的部队其中的一支,那两支部队全体官兵无一幸免,全部在那次战役中阵亡,陈山子的牺牲也是很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