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们

对于中国人,不管念过多少书,可能或多或少都受到过诗人们的影响。李白、杜甫就在血脉里,已不必多写;对我这一代人来说,北岛与他的战友们是绕不过去的名字,就从他写起吧。

八十年代中期,我从边疆小城到北京上大学,那个时候不像现在,没有互联网,资源信息无法平等共享,可能我的北京同学自打中学起就知道北岛、舒婷,可我的确是到北京之后才知道的。我自认为,从少年到青年,从学生到知识分子,从人云亦云到独立思考,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从读到北岛们的诗开始的。

八十年代初,顾城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北岛则用诗给了我们难得的怀疑,开始学会用怀疑去寻找现实的答案。而且我之所以喜欢并被北岛所影响,是因为他的诗在怀疑思考中,还拥有一种硬度,钙分十足。

这种影响在当时,不过是每一次相逢时的冲动与激情,而今回想起,才能更准确地知道:今天我的视线与思考,与诗中那一行又一行中国文字有着怎样的联系。大学毕业时,一本并不厚,记得是黑色封面的《北岛诗选》不知何故丢失了,今天都回忆得起来那一种沮丧心情。其实,二十年里丢下的东西太多,可那一本小书却好像迟迟割舍不下。

在我大学毕业那一年,北岛也走了,用他的话说,带着中文这唯一的行李,流浪世界。很多很多年之后,首先是在书店里又看到了浅绿色封面的《北岛诗选》,一瞬间激动万分,就像以为丢了就再也找不到的宝物失而复得,我买了好多本送同学,天真并兴奋地以为又买回了过去的岁月。这以后,文字上的相遇就容易多了,不过,这些年里,北岛写得更多的是散文。可读着读着就知道,骨子里依然有诗,只不过,岁月把诗拉长了,变成了散文,也在读者心中投射下更多的波纹。其实流浪也很好,这二十年,如果北岛一直在北京,不知会不会有《青灯》、《午夜之门》这一系列的文集,即使有,估计也是字数相当,价值该是不一样的。距离不一定产生美,却可能产生一种安静以及不为时代快速更迭所扰动的思考。

在北岛走的那一年,离开的诗人不只他一个,还有一个几乎是我们同龄人的诗人海子,只不过,他走得彻底,真的不再回来。

他的诗,在他活着的时候,读过但不多,他走之后,几乎都读了,不只一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已然进入盛世,在欢声笑语中绽放,并成为一个又一个房地产项目的广告语。可我猜想,海子不一定愿意,因为他写这首诗的心情与现今人们读这首诗的心情应该很不一样。让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一首很大的《祖国》和一首很小的《日记》,前者的开篇有这样的四句:“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而后一首,写于诗人坐火车路过西部戈壁上的德令哈,结尾处,这样的两句“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世界/我只想你”一直让我感叹。不管写的是亲情还是爱情,都是情诗,而好的情诗不多,这一句名列其中。

一转眼,诗人们离去都已超过二十年,海子被大张旗鼓地表演性纪念着,故事讲得很多,没人细读他的诗。我真怕,海子从此就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紧密相联,海子得不到的却成了他的标志。不过也没办法,诗人一贯被误读。二十年之后,北岛来到香港,中文不必再当行李,北京也可以常回一回,都老了,当初的剑拔弩张像个笑话,嘲笑着我们自己和时代,激情都旧了,只有城市是那么让人陌生地新着,有些恩怨情仇也会在岁月的调和下走向和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