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人信命寻根——对王充宿命思想的一个观察(第3/3页)

世俗见人节行高,则曰:“贤哲如此,何不贵?”见人谋虑深,则曰:“辩慧如此,何不富?”贵富有命,福禄不在贤哲与辩慧,故曰富不可以筹得,贵不可以才能成……故贵贱在命,不在智愚;贫富在禄,不在顽慧。世之论事者,以才高当为将相,能下者宜为农商。见智能之士,官位不至,怪而訾之曰:“是必毁于行操。”行操之士,亦怪毁之曰:“是必乏于才知。”殊不知才智行操虽高,官位富禄有命。才智之人以吉盛时举事而福至,人谓才智明审;凶衰祸来,谓愚暗不知。吉凶之命,盛衰之禄也。(《论衡·命禄》篇)

既然一切都是命,所以王充的结论是:“信命者,则可幽居俟时,不须劳精苦形求索之也。犹珠玉之在山泽。”(《论衡·命禄》篇)这是告诉人们,山里的玉、河里的珠,生来就是贵重的。它们不必自贵,人自贵之!人的命,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切等着就好了,“不须劳精苦形求索之也”!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

王充是不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为有这样的结果,便不是宿命了,而是可“求”的命了。王充说:

夫性与命异,或性善而命凶,或性恶而命吉。操行善恶者,性也;祸福吉凶者,命也。或行善而得祸,是性善而命凶;或行恶而得福,是性恶而命吉也。性自有善恶,命自有吉凶。使吉命之人,虽不行善,未必无福;凶命之人,虽勉操行,未必无祸。(《论衡·命义》篇)

世俗的说法是:

世谓受福佑者,既以为行善所致;又谓被祸害者,为恶所得。以为有沉恶伏过,天地罚之,鬼神报之。天地所罚,小大犹发;鬼神所报,远近犹至。(《论衡·祸虚》篇)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无贵贱贤愚,莫谓不然。(《论衡·福虚》篇)

王充却反驳这种说法,他是不相信这种“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说法的。因为这种说法的成立,必有赖于天人感应,有赖于天道的意志性。他既然根本否定了天道是有意志的,当然就不相信会有福善祸淫的情况了。

用小迷信打大迷信

看了王充的宿命思想,我们可以感觉到,他似乎在用一种小的迷信(宿命)理论来推翻一种大的迷信(天人相感)理论,有点像尼采似的,在用一种新的玄学来推翻一种旧的玄学。相对地说,小的迷信和新的玄学,的确比它们所要推翻的来得高明一点。在王充的时代里,以他的处境和学力,所能做到的极限就是如此。设想在当时由官方带头的迷信大运动里,由御用学者逢迎的思想大反动里,王充能够敢于对“世书俗说,多所不安”,而要“幽居独处,考论实虚”,而要“心涌,笔手扰”地发之于著作,我们就不能不对他佩服了。我们虽对他的“大智”有所苛责,但对他的“大勇”,可就真的没话说了。

1984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