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一地鸡毛(第2/8页)

在这之前,方部长和孙阿姨也没见过刘双林,只是通过方玮的信,对刘双林有些了解。刘双林第一次进家门,两位老人就认真地把刘双林看了看。

刘双林以一个下级军官的身份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地给方部长和孙阿姨敬了个礼,这时候眼泪就流下来了,给人一种终于见到亲人的感觉。

方部长就握住了刘双林的手,他一边让座,一边说:好,好,小刘这孩子不错。

方部长被刘双林的眼泪感动了。接下来就说了一些家常话。方部长问:小刘,家里是农村的呀?

平时,他最怕别人说他是农村的,他觉得农村人在城里人面前一直低人一等。每当有人指着他说是农村人时,他总是脸红心跳的。

在自己的岳父力部长面前,他还是红了脸,并小声地说:是。

没想到方部长却说:农村人好哇,朴实,本分。我就是农村人,十三岁参加革命,不也挺好的。

刘双林没想到方部长会这么说话,一句农村人好,让他心里热乎乎的。

孙阿姨表现得很冷静,也很理智,她坐在那里仔细认真地把刘双林看了个够,没说什么,便到厨房里忙活去了。

晚上孙阿姨和方部长躺在床上曾有过如此对话:

孙阿姨说:你看那个小刘怎么样呀?

方部长说:挺好的呀,老实。

孙阿姨说:我没问你这个,我觉得咱家小玮嫁给他,以后生估计够呛。

方部长说,怎么够呛了?

孙阿姨说:咱家小玮你还不知道,他一个农村人,能和小玮过一块儿去?

方部长说:怎么过不到一块去了?我是农村人,你是小知识分子,咱们不也过到一块儿去了。

这是母亲一个过来人替女儿的担心,她明察秋毫地意识到,自己的女儿和刘双林不是一类人。正如自己和方部长不是一类人一样,在一起生活可以,但也够累人的,许多生活细节和观念是一辈子也无法磨合和改变的。

这只是孙阿姨心里的一种担忧。

那次结婚不久第一次来方部长家时,刘双林表现得很努力也很积极,每天早晨,楼上楼下打扫卫生,又跑到厨房帮孙阿姨忙活。他亲爹亲娘地叫着,确切地说,刘双林并没有见着几次方部长,他想在这次会面中,好好跟方部长套套近乎,争取让方部长对自己有个美好的印象,那样的话,他就可以暗示方部长自己有调到机关的想法。可惜,这种机会他一直没有找到。

他只能把自己的热情留给孙阿姨了,可惜的是,孙阿姨似乎并不买他的账,不冷不热的,他当然感受到了孙阿姨的态度,他曾私下里跟方玮说:你妈好像对我有意见。

方玮说:咱们俩结婚,她会有什么意见。

他说:你没看你妈的脸,她好像没对我笑过。

方玮说:我妈那人就那样。

刘双林的生活经历和出身让他多了许多敏感的东西,这种敏感就是直觉,直觉告诉他,孙阿姨并不喜欢他。

在刘双林不在场时,孙阿姨也和女儿交过心。

母亲说:小玮,你咋就看上他了?

方玮说:刘双林对我挺好的,从我一入伍他就关心我,一直到现在。

母亲说:就这些?

方玮说:就这些。

母亲望着女儿,担心地叹了口气。

冷静下来的方玮,似乎并没有很激情地爱过刘双林,甚至她还不懂,怎么去爱一个人,或者爱上一个人时是什么样的一种感受。那时,她只感到刘双林对她很好,这种执著的好让她感动了,她认为这种感动也许就是一种感情吧,所以,她答应了他。

方玮一直生活在简单透明的生活中,她还没学会复杂,在这种简单中,她和刘双林结婚了。当然,她那时并没有意识到母亲的担忧和顾虑。

母亲只有和方玮说这些了,她把后面的话又咽了回去。母亲对方玮的婚姻一直担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