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第三个故事(4)(第3/4页)

“你说得对!”孙如霜是个很容易被说动的女孩,几乎立刻就点头赞同:“可是我们要怎么做?”

“我们合作办厂吧!”郭怜筠道。

孙如霜同意了,她本身零花钱就有不少,拿出一些来办个小厂不成问题。

郭怜筠通过孙如霜拜见了孙如霜的父亲孙大船,这个年代虽然有很多黑暗,但也有更多想要为这个国家做些什么的人,孙大船就是其中之一,他在听说了郭怜筠的打算之后,不仅同意了郭怜筠希望他能帮忙购买生产设备的要求,还主动提出了一些建议。

不如说在罐头厂还没有开办之前,他们就以食品公司的名义向那艘即将返航的巨轮推销了国内的一些食物,例如酱肉。

用新鲜酱油外加辣椒花椒之类作料侵泡五花肉做出来的酱肉带着少许辣味,香的无以伦比,那位被孙大船请到孙家吃饭的船长的叉子几乎一直在往那些肉片上面插。知道孙大船竟然在海上航行的时候回准备很多这种肉之后,更是来了兴致。

“这种肉容易保存?”

“现在天热,保存的时间比较短,但除了成品,我们可以给你们一批半成品,泡在酱油里的肉可以在十几二十天后再取出,然后或是直接蒸着吃,或是晾晒两天再吃。”郭怜筠用英语说道,还推荐了另外极重适合长期保存的食物。

他们拥有了第一批订单,购买了大量猪肉和酱油之后又转手将它们卖出,竟然赚了不少。

而这个时候,“筠连”在报纸上发表了一个短篇,这个短篇并不是白话文,而是通俗文言文,它先讲述了劳工向洋人下跪这件事,然后就在后面呼吁各界人士团结起来,富国强民。

总体的意思,差不多就是国富则民强。

郭怜筠之前已经发表了很多文章,有些名气,但到底称不上特别有名,直到这篇文章被很多报纸转载。

这个小短篇意义深刻,读起来朗朗上口,还得到了一些知名新派人士的推荐……一时间,上海的新派人士几乎就没有不知道这篇文的,也差不多都知道了筠连,还有很多人特地去看了她以前的文章。

但郭怜筠写文的速度慢了下来,她到底还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罐头厂里。

收集合适的食材和各种配方一样样实验,然后请人品尝、调试设备、雇佣员工……郭怜筠和孙如霜两个人忙得脚不沾地。

制作的罐头的设备是孙大船从印度带回来的,那里有洋人开的罐头厂,也有多余的设备,他几乎没花多少工夫就弄到了一套,然后罐头厂就正式开工。

各种肉罐头必不可少,但郭怜筠更多的还是将精力花在了蔬菜罐头和水果罐头上面,蔬菜罐头他们就一口气确定了五种。

竹笋罐头、花生罐头、外加豇豆罐头黄瓜罐头和青菜罐头。

前两种的制作方法是洋人的豆子罐头改良的,口味更好,后面三种则新开发的,豇豆罐头里装的是酸豇豆,黄瓜罐头里装的是酱黄瓜,青菜罐头里放的则是稍作腌制挤去水分的青菜。

水果罐头的种类就更多了。

除此之外,郭怜筠还专门按照国内的人的口味做了一些辣酱,也装进罐头,打算出售给那些准备出国的人。

林林总总的事情,足足花了半年才忙完,也是到了这个时候,郭怜筠才发现她当初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情,就是给读者回信。

她通过写信认识了很多人,这些人又认识更多的人,正是依靠这么一张称得上巨大的关系网,她最后才能将工厂开办起来。

当然,其中给她帮助最大的是孙如霜,或者说孙如霜的父亲孙大船。

罐头厂生产出来的各种罐头,一开始都是送到孙大船那里的,然后他们就开始接到一些洋人的订单,到了后来,一些军阀也给他们下了订单,购买罐头当做军备物资发给那些军官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