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第4/5页)

三年一度的大考如期而至,宁氏夫妇商量了商量,决定举家迁往长安。因为自从养了宁娆之后,发现这孩子太费钱,宁辉的那点润笔费已经难以支撑家计,只能去上京长安另谋生计。

从睦州到长安,数十里路,为了省点车马费,一路上坐一会儿车,走一段儿路,四岁大的宁娆穿了一身洗的干净的粗布衫裤,挺着小肚腩,背着她的小包袱紧跟着自己的爹娘,一天路走下来染了一身的灰尘……

她把母亲给她的小干粮分了若干份,每次馋了就拿出一小块啃,有时一啃能啃一天。啃着啃着,又添了新的干粮,她就把旧干粮忘了,等想起来找出来的时候已经发了霉……

宁娆对着坏掉的干粮伤心地哭了,被宁辉发现,毫不犹豫、狠狠地嘲笑了她。

于是,宁娆哭得更厉害……

宁夫人闻声而来,等弄明白了是怎么回事,二话不说抄起扫帚就朝着宁辉招呼,追得他满院子跑。

一看她爹被打了,宁娆就不想哭了,一边拍手叫好,一边要求她母亲打准一点,打狠一点。

……

一路波折过后,如期到了长安。三人现在客栈打尖,而后宁辉独自出去租合适的屋舍。

时值滟妃乱政,手下豢养了一群走狗,四下里乱窜咬人,宁辉不防,被一个骑高头大马的兵士撞倒,包袱被撞开,里面东西散落了一地。

他顾不上查看自己的伤逝,忙去捡东西。

一个中年男子蹲了过来,帮他把东西都捡起来,正巧他腿边散落了那本《家国志》,便捡起来看,本是临时起意,谁知翻过一页便丢不开了。

“好,好文采,好境界,当真是才华禀赋皆属上乘!”

宁辉系好了包袱看这个人,他穿墨缎襕袍,戴青纱帽,腰带嵌玉,脚蹬皂靴,气度文雅不凡,一看便知不是寻常人。

几个随从小跑着过来,慌张道:“大人,你没事吧。”

那人含笑摆了摆手,冲宁辉问:“这是你写的?”

宁辉呆站着没答。

随从看不过眼,扬声道:“这是文渊阁大学士裴恒裴大人,也是今年科举的主考,瞧你是个读书人,怎么这般不懂规矩?”

宁辉忙端袖揖礼,道:“学生无礼,望大人恕罪。”

裴恒连道无妨,又问了他一遍:“这篇赋是你写的?”

宁辉摇头:“不是,是我好友所写赠与我的。”

“那你这位好友……”

宁辉暗淡了神色,喟然道:“他已经去世了。”

裴恒一愣,不无可惜道:“真是英才,天妒英才。”末了,又看看宁辉,不无赞赏道:“他文采好,你人品好,你明知道我的身份,而你这个好友又已经去世了,你就算把这东西算在自己身上也无人知道,你却能对我说实话,真是难得。”

他翻开《家国志》,见扉页有印章,念道:“宁辉?”

宁辉道:“正是学生。”

裴恒笑道:“秋闱在即,好好读书,好好考试,朝廷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宁辉忙应是道谢。

而后他顺利地租下合适的屋舍,把夫人女儿接了进去,便一边做着他的字画生意,一边准备考试。

会考过后,在最初的及第名录里,其实没有宁辉的名字。

主考裴恒记挂着他,便让把宁辉的卷子调出来。

通篇下来确实文采斐然,但却有些剑走偏锋,不合正统,阅卷的人都是些老学究,入不了眼也是常理。

裴恒思虑再三,将宁辉的卷子递了上去,请当时的嘉业皇帝定夺。

那时滟妃乱政,手握大权,本就出身异族行事不按章法,而宁辉那有三分邪气的文章恰巧入了她的眼,因此撺掇着嘉业帝点他为探花郎。

十年苦读,一朝雀屏中选,自是扬眉吐气的。

等他知道了事情始末,想起孟浮笙跟他说过的话,而今,这《家国志》果然带给了他令人艳羡的好运,可那雪天中翩翩而至的俊秀少年却已深埋黄土之下,这一切他都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