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与胡蝶(第2/2页)

当时,中国电影界对于如何完成有声片漫无头绪,《歌女红牡丹》的录音纯粹是董克毅先生一个人琢磨出来的,他想出的方法是利用蜡盘录音和画面同步完成制作。蜡盘在今天早已经被淘汰,它是通过声振动放大后驱动一把刻刀,在旋转的蜡盘上刻出弯弯曲曲的沟槽来,来记录声音。这种做法孙中山在北伐誓师时候曾经用过,只录制了相当短的内容,用它拍故事片还是第一次。

这种技术的优点是简单易行,缺点是蜡盘十分容易损坏,录制不易。于是,《歌女红牡丹》的拍摄中,就出现了一个镜头反复多次,甚至十多次的事情,可说是历尽“千辛万苦”,才完成了制作。其中,胡蝶在片场上表现极好,反复拍摄就反复配合,从无怨言。她在影片中的表演自然到位,影片中还插了几部京剧,如《穆柯寨》、《锁麟囊》的片段,为了把这些唱段做好,身为上海人的胡蝶下了很大功夫学说北方话,通过如此努力,把一部尝试性的影片变成了自己的代表作之一。既然“电影皇后”作出了表率,拍摄中其他人也只好老实配合了,没有人敢去抱怨。

影片终于完成,然而,发行却很成问题。

因为蜡盘录音的缺点太明显。它声音小,而且与画面同步不好,与外国的磁录音技术相比存在差距,很多电影院看过《歌女红牡丹》样片后都担心不好赚钱。

明星的老板之一郑正秋决心通过广告打开市场。然而,他给《歌女红牡丹》写的广告词,自己却不能满意,总是觉得抓不住观众,便去找包天笑等一干“鸳鸯蝴蝶”来写。

无奈郑正秋自己已经是才子,他写不好的东西,包天笑如何能写好?于是一连几日没有满意的结果。

编剧洪深等不及了,去找郑正秋,才知道是卡在广告词上面。洪深不愧为“洋才子”,略一沉吟,计上心来,写了两句广告词,郑正秋一看,拍案叫绝。

于是,《歌女红牡丹》的大海报下面,就出现了两个市民模样的人,其中一个在对另一个介绍——“胡蝶开口讲话了,还唱京戏给大家听……”

这两句话市井流传,《歌女红牡丹》一时观者云集,市场被迅速地打开了。

现在看来,这两句话一方面抓住了市民阶层的好奇心理,一方面抓住了这部影片最主要的卖点——胡蝶和有声。洪深的两句话,比写一个小册子来介绍剧情,要强得多了。

胡蝶是那一代影星中最为长寿的,1989年于加拿大去世,最后一句话是:“蝴蝶要飞走了。”

有的人青春永在,传奇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