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第2/2页)

侦探行为的怪诞,无损他在侦破罪案方面的天纵之才。在书中,作者借亨利·梅利维尔爵士之口,道出了一份“不可能犯罪”的动机讲义:一是伪造自杀,二是伪装成鬼魂犯罪,三是意外事故所造成。不同于《三口棺材》里密室讲义和《绿胶囊之谜》里毒杀讲义的大量实例举证,动机讲义中,没有提及任何作品或者实际例子,只是由亨利·梅利维尔爵士举出了,几种要完成某种动机而适用的手法,这些手法令助手马斯特斯惊叹的博闻强记。虽然这份讲义从某种程度上,看来很粗略,不算完备,但是,它在指引侦破思路方面,也是很有价值的。另外,当亨利·梅利维尔爵士对照着案件,从讲义中逐条排除可能性时,真让读者有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感,于是,这桩“不可能犯罪”事件的诡谲性,又增添了许多分。

回头看看这本书的出版时间——1934年,同样会让人有很多感慨。就在这一年早些时候,约翰·狄克森·卡尔完成了亨利·梅利维尔爵士系列的首作《瘟疫庄谋杀案》,那是一部在情节、气氛与诡计方面都有出色表现的作品。另外,埃勒里·奎因也出版了国名系列中唯——本密室作品《中国橘子之谜》,尽管只是一个一扇门自内闩上、一个门口被监视的房间密室,但因为屋内所有东西被倒置,所以,其趣味性一点都不差。更有甚者,S·S·范·达因写出了《龙杀人事件》这一作品,描绘了一个人跳下游泳池之后,立即消失的案件,更是大大跳脱了狭义密室的范畴,给出了一个绚丽无比的谜面。可以说,在1934年,几位当时有名的作家都不约而同地,在追求“不可能犯罪”的趣味性,希望在旧有领域中进行翻新,而且,都算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尽管现在有不少人,对后两作恶评甚多)。而约翰·狄克森·卡尔,也许更是为1935年的惊世大作《三口棺材》做着试验和准备。

固然,《白修道院谋杀案》作为一本早期的雪地密室作品,其诡计模式不可避免地,为很多后世作品所参考。所以,案件进行中的恍然大悟,谜底揭晓后的会心一笑,也能给阅读带来另类的愉悦。

好吧,笔者的饶舌也许太过火了吧,还请诸位读者翻开本书,来判断这种阅读乐趣的深浅吧。